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美丽乡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美丽乡村

江苏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保护传承乡村地名文化——留住乡村根与魂

时间:2023-10-11来源:中国社会报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本报记者   周冉冉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苏省以“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为契机,深入挖掘、使用、保护、宣传乡村地名文化,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在助力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乡风文明、乡村品质提升的同时,写下了乡愁记忆,增进了家乡情怀,留住了乡村的根与魂。
 
截至今年7月底,江苏省共完成乡村地名命名1118条,设立地名标志1823个,采集录入互联网地图乡村地名4.92万余个,推送国家地名信息库1.07万余条。南京市江宁区等4个“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国家级试点地区圆满完成试点任务,13 个省级试点地区取得阶段性成效,5个典型案例入选全国乡村地名建设案例选编。
 
老地名焕发新活力
 
“我从小就生活在铜井,今年70岁了,铜井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有着深厚的感情。” 家住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星辉社区铜井新寓的老党员余长祥说。2006年因行政区划调整,铜井镇并入江宁街道,铜井这个名字慢慢淡化,“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失落。”
 
2017年,余长祥居住的村庄拆迁,村民全部安置到街道。“让我没想到的是,新小区的名字叫铜井新寓,让我又有了回到老家的感觉,非常亲切。感谢政府再次把铜井这个老地名用起来,也解了老铜井人的乡愁。”
 
不久前,江苏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其中包括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守护好精神家园。南京市江宁区把老地名复活、移植、派生使用作为新地名命名的基本原则,激发地名活力,赓续城市文脉。
 
在秣陵街道,有条东西走向、双向两车道的“麻田路”,道路尽头有一块巨大的江宁老地名石刻,上面书写着麻田村的历史,引得不少路人驻足。江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麻田”本指种麻的田地,后引申为种麻制麻人居住的村庄。江宁种麻制麻历史久远,唐宋时期,金陵产的火麻布、白苎布、细青纻布等,均为当时麻织品中的佼佼者。这些麻织品的原料苎麻,大多来自江宁的麻田村,“麻田村”也是因此得名。
 
如今麻田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横穿原麻田村的城市支路——“麻田路”。“麻田这一地名记录了江宁地区织造业高度发达的历史,对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发挥了独特作用,因此我们重启了这一老地名。”该负责人介绍道。
 
红色地名释放新能量
 
“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清脆的童声逐字念出碑文,时空交错,红色血脉在此延续。走进位于淮安市淮安区的车桥战役纪念广场,苍松翠柏环绕四周,纪念塔巍峨耸立,塔身镌刻着开国上将叶飞亲笔题词的“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10个大字。
 
今年6月1日,淮安市车桥中心小学组织5年级学生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六一”——参观车桥战役纪念馆、听红色地名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5年级2班学生小林在获赠红色地名文化书籍后说:“这本书我会好好阅读、好好珍藏,传承和发扬好家乡的红色地名文化!”
 
红色地名如同革命先辈埋下的“种子”,如今在淮安市城乡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唤醒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激发红色能量。
 
以淮安区为例,该区全面提升地名服务,推动形成红色旅游特色品牌和新热点,充分释放乡村红色地名的文化旅游价值——为乡村红色地名上图设标,制作《淮安区红色地名导览图》,精心完善红色地名百度百科词条,制作宣传小视频在网络平台投放,拓展红色旅游景区导游讲解词的地名文化关联内容,邀约作家围绕乡村红色地名采风创作等。
 
“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国家级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淮安区共梳理乡村红色地名27个,收集整理乡村红色地名故事7个、红色地名线索12条,在国家地名信息库新增红色地名5条。
 
“数智”地名赋能乡村振兴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不少人选择外出游玩。打开“有时溧阳”小程序,这个乡村地名空间地理信息展示平台,全方位呈现了溧阳市独特的“乡村地名+农旅融合”真实场景,为旅游出行增添了许多便利。
 
“陆笪村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原先是一个乡,有190多户人家,村上陆姓村民居多,祖上自宋代从浙江山阴迁居而来,在此开枝散叶,形成了今天陆笪村的陆氏家族。‘陆笪’之名起源于宋朝,据传是陆游第二子的侄子陆笪定居的地方,故而得名。”一段乡村地名介绍之后,用户就可以通过点击“成为村民”进一步探索村庄内的住宿、游玩、美食等场景。
 
“有时溧阳”小程序涵盖了乡村地名展示、乡村旅游资源推介等12个子模块,重点推介溧阳一号公路等49条特色地名文旅融合路线和85家星级民宿,实现空间地理信息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有时溧阳”小程序的开发使用,正是溧阳市以建设数字地名信息赋能乡村振兴的一次集中展示。溧阳市将数字地名建设纳入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建设的总体布局,建成“一册一网一平台”:
 
——溧阳市民政局以乡村地名普查数据为基础,以地图精准定位地名为目标,制作出版《图说溧阳——公共地图服务手册》,全册共分3大板块、150张图,多角度呈现溧阳公共服务、地名文化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此外,应用二维码技术生成数字版,供各类人群使用。
 
——创新乡村地名公共服务“一张网”,并接入“溧即助”政务服务平台,集成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乡村地名的申请、地名信息查询、助农事项办理等12类服务场景和45个公共服务事项,有效链接“乡村地名+政务服务”资源。溧阳市通过开展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专项行动,提升路牌科技含量,公众扫描路牌二维码,就可了解路名含义、查询周边便民设施、方便地理位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