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益人物 > 综合新闻

做好连接器,让更多人在生死时刻能伸出援手

时间:2023-07-24来源:本站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编者按:王帅是今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一名火炬手,也是腾讯SSV社会应急实验室的一名普通员工。

说他普通,却也“不普通”——在员工的身份外,他还是腾讯公司优秀志愿者、急救课优秀讲师,十年间在公司参与培训了数千名急救志愿者,多次在社会事件中成功参与实施紧急救助,经常积极组织和参与急救科普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会急救。

曾经作为腾讯新闻产品经理的王帅,2021年主动加入腾讯ssv社会应急团队,一同探索应急产品方案,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应急效率。

从一个热情的志愿者,到成为急救课专业讲师,再到成为社会应急团队的一员,王帅这一路身份的转变,背后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介绍一下,我是来自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的王帅。

外界喜欢称呼腾讯为“鹅厂”,我有时也跟着打趣说自己是一只“老鹅”。

2004年我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腾讯工作,从腾讯网的一名实习生到网络编辑再到后来的产品经理,这些年我有感自己像腾讯的许多产品一样,在不停更新迭代。

到今天猛一算,我在鹅厂马上要迎来工作的第20年。确实有点“老”。

这段时光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

我想,这大概是人生最美好、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也是价值观慢慢形成且被塑造至完善的阶段,这其中就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这十余年我没有在其他企业就职过,所以我所做的事情、所相信的东西都与我周遭的环境相关,或者说,都与这些年腾讯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这样讲不是为了写文章要刻意去讲公司的好话,它是真实存在的,是我这十几年的一种生活。

我最早入职做腾讯网的编辑,因为在新闻部门对资讯的感触,关注并参与过汶川地震、沙漠植树、大凉山悬崖村等社会性公益事件。

很多腾讯人都有些天然的公益精神,我还记得当年汶川地震时的一些细节。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被借调到新闻专题组参与报道,有一天夜班结束,离开公司时发现前台摆了个募捐盒。

现在回想起来很唏嘘,那是个还都用现金的年代,盒子里的现金堆得很满。

其实那会儿很多人收入不算高,但那里面都是百元大钞,同事们一张张往里放,看得我心潮澎湃,一时间也跟着把钱包掏空。

有很多个这样的时候,早年在腾讯新闻的职业经历形成了我对社会面的一些关注和简单的参与。但必须讲,这种关注和参与是简单的,是偶然的,没有在个人生活里强化成一种意识。

等我真正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件重要且有价值的事情,已经是2016年,这一年我34岁,已婚,在腾讯工作进入第13个年头。

按照网络上流行的观点讲,到这一年我已经是一个在体力和精力上都逐渐步入中年的男人。

人到中年,面对工作和家庭生活种种压力,一种健康的调节自己的方式就是运动,我开始跑马拉松。在小区跑,在公园跑,有时候也参加专业的半马比赛。

大多数人看跑步这项运动,以为是健康的、安全的、无顾忌的;实际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它有很多潜在风险,最让人害怕的就是突发性心脏骤停和猝死问题。相信很多人已经在新闻上看到过类似的案例,这让我感到恐惧和害怕。

人到中年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开始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我是八零后,是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人。我必须要保证自己在健康的同时不出突发性意外,或者当这些意外来临的时候,我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它。

我和同事一起去参加了公司北京地区的第一期急救员培训。我必须拉着一个人,因为这个技能我即使学会了,只能救别人,得有一个会的人能救我。尽管我和朋友都不希望在对方身上使用到这项技能。

这就是我开始关注到急救的一个起源,我得坦诚向所有人讲,它的初心是偶然的、利己的,它没有那么公益和伟大。

* 王帅在球场帮助球员紧急处理脚踝扭伤

万事万物随时间渐进,是一个缓慢累积和觉悟的过程。

如果做一项事业分三个阶段,那第一阶段往往跟自己相关,叫“利己”。第二阶段开始面向家人、朋友,面向身边的同事和熟人圈层。进入第三阶段才是为整个社会,才开始在这时候思考我这个人、我所擅长的事情能够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讲的矫情点,可能我到了一个年纪,尽管活的仍然普通,也不免有时去思考柴米油盐之外、人存在的一种价值。

让我从第一阶段走向第二阶段的,是一个摔倒的外卖小哥,这是发生在2018年的事。

这一年我在家门口的十字路口遇见一场车祸,骑电动车的外卖员和私家车相撞。且不论事故对错,看到人倒地的一瞬间我是恍惚的,会感慨生命、肉体是如此之脆弱。我当时愣在那儿,幸亏爱人提醒,说你不是学过急救吗?你可以上啊。

那一瞬间我才反应过来,我是具备急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可以做点什么。我走上前,首先察看他的伤情,不算严重;做一些简单的安抚,还帮他接了催单顾客的电话。

其实我用到的技能很少,对他的帮助也不算多,但这时候我发现我所学习和关注的知识,是可以为身边人做一些事情的,哪怕是陌生人。

机缘巧合,这时腾讯也开始培养自己的急救讲师,开设紧急救援的相关课程,我就报名参与了。

2021年,我考取了美国心脏协会Heart Saver认证急救培训导师,这时我可以说,在急救方面我已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人了。

* 王帅为美团骑手进行急救科普

我不断讲课,不断固化技能,但它的影响幅度还是有限,只能影响公司的人、身边的人,还远远不够。直到2021年4月,腾讯SSV成立。

腾讯SSV要做的事情,是以企业和科技之力去解决社会痛点、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应急正是腾讯SSV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于是,我下定决心想要加入进来。这时候才算是进入了这项事业的第三阶段。

进入腾讯SSV后我一直在思考:我所擅长的,我可以去做的,和业务的结合点在哪里?

在我看来,是要把单纯的知识科普融入到新的事业中去,用企业和科技的力量面向全社会普及急救能力与知识。

我要做的应该是这样的事情,扮演的角色也要随之完善。具体来说,到腾讯SSV后,我们做了一个社会应急开放平台,第一件着手做的事情是“盲测”。

在腾讯内部有一套完整的应急响应系统,公司大厦布了很多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还有二维码,行政的同学会不定期做一些演习,呼叫楼内志愿者。

这是一套很完备的应急机制,在企业内运行的很好、很成熟,但这套机制要怎么用到社会上去?

在这件事上,我们结合腾讯内部的应急演习流程,做了一些更适应社区的特殊化处理,制定了一套面向社区开放使用的应急系统。

第一版盲测方案出来后,在无告知、无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去社会验证了这套系统的响应程度以及志愿者的响应程度。

可想而知,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在企业内部,人归属于组织,组织对具体的人有约束力,所以大家愿意去配合。但这套机制放在大的社会环境里,民众的认知、志愿者的热情是救助响应的关键,这对于大家是极大的考验。

* “急救科普进社区”线下活动,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

社会面上,我们更多依靠志愿者和协同机构去响应应急救助,因此要激发民众的自主热情。而民众方面呢,很有意思的是,大家都觉得这是好事,但谁都觉得这件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并不是很在意,这是最大的一个悖论。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这些年来大家对于“助人为乐”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有一个案例,一个老太太去药店买药,常规药,吃完觉得不舒服,没一会儿,倒地、心脏骤停。

卖药的医生赶紧救助,给她按压、做人工呼吸。老太太救回来了,但她年龄太大,骨密度低,按压时候难免伤到一两根肋骨。然后救她的医生就被告了。

这件事给医生造成很大影响,诉讼要应诉,要出庭,药店没法开了,所有精力全应付在这件事上。虽然最后医生胜诉,但这一系列问题难免叫人心寒,这是很现实的基层问题。

我们在给志愿者做培训时候会强调,民法典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是鲜明的立法态度,社会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不能让好人心寒。

这个案例体现的是社会心理层面。另一方面,即使我们有了一套成熟的应急救援系统或技术产品,它还受限于目前社会面对应急救援的认知。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急救培训的普及率大概在40%至60%,而在我国,目前公众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率不及5%,AED布设密度也非常低。

要做好一个社会应急开放平台,难度很大。 

我们联动公益组织做急救科普和培训,给社区部署生命救援的系统,利用平台把能参与的人聚集起来,让他们有可能去发光发热。

当平台部署下去,社区内几千人、几万人被包含进来,遇到突发急救问题的时候,只要有人启动平台,就可以通知到身边这些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

你可以基于个人当前的情况,决定去还是不去。最坏情况是可能没人去,但我们有预案——

我们把公益组织、红十字会、社康组织、医院都纳入进来,把物业保安都纳入进来,这套应急系统就有兜底了。

我始终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人意识到急救的重要性、掌握急救的相关知识,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一定会有人伸出援手。

我们最近在推广的移动急救包项目,就让我体会到了一些成就感。

今年5月份,鹅厂内部发起了一次“移动急救包”的车主志愿者招募,来自深圳、北京、广州、上海、西安、成都、武汉、天津、长沙、杭州等地的1468位鹅民纷纷举手报名,希望在危急时刻,能够传递急救物资,帮助更多人。

经过培训和筛选,1000位鹅厂员工带着车载急救包,开车上路了。没想到,拿到物资后的第一天,就有急救包派上用场;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的这些同事们累计完成了10起救助,救助过程也都非常专业。

* 车载“移动急救包”

事实证明,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通过发放急救包这种轻量化的动作,就可以把大家服务社会的热情点燃起来,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并且真正能救到人、帮助到人。

类似这样的事,社会上也还有很多企业和机构都在尝试,腾讯投身进来,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是一个连接器,一个现象级的、无可比拟的连接器,运用腾讯的科技力量,依托社交平台,有了突发情况就能瞬间触达到很多人,大家一起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从SSV到整个腾讯,既要时间沉淀,又要不停迭代,不停尝试,没有停止。

我自己只是一颗螺丝钉,是很小的一环,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好事,没准哪一天会拯救一个人、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这并不意味我多优秀或者无私,事实上,当这些意识和能力能够在社会大众中真正普及,就会形成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局面,你和我,都是受益者。

我很庆幸自己是腾讯一员,在这里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涵盖我生命中美好的大多数时刻。我至今记得,刚来腾讯的时候,见到的第一版员工守则:正直、尽责、合作、创新。

几字箴言二十年来一直引领我,未来也将一直引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