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调研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益调查 > 调研相关

不到两成网友愿意向国外的机构或个人进行捐赠

时间:2014-11-12来源:公益时报作者/本网编辑:张博
不到两成网友愿意向国外的机构或个人进行捐赠

 

  日前,SOHO中国基金会与美国耶鲁大学在北京签订了金额为1000万美元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用于资助在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

  SOHO中国助学金成立于今年7月,计划捐助1亿美元,用于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课程的中国学生。第一笔1500万美元捐赠给哈佛大学后,潘石屹夫妇遭遇了众多网友的质疑,焦点集中于为何捐给国外,而不在国内捐赠等方面。但基金会并没有因为质疑而停止向国外高校捐赠的步伐。

  其实,潘石屹夫妇并非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因为向国外进行大额捐赠而引起争议的企业家。9月份,香港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陈曾熙家族旗下的晨兴基金会向美国哈佛大学捐赠3.5亿美元,支持该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同样引起种种争议。

  很多网友认为在捐赠时候应该首先考虑本国国情。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姚树洁发表博文,认为潘石屹不给国内大学捐款是“看不起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有网友质疑:“能到国外读书的学生有几个家庭贫困的?”

  也有网友认为,捐赠和爱心无国界,不应该在奉献爱心的问题上过于狭隘,也有很多国际机构在国内做公益,中国的贫困地区和受灾之时也接受过国际的援助,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也应该将爱心奉献出去。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东平则表示,捐款是个人自由,但建议将捐赠的目光投向更多地方院校、面向农村学生的职业院校,专门资助西部地区的贫困高中生、女学生,这样的捐赠对教育的贡献要大得多。

  究竟该如何看待向国外进行大额捐赠的行为?随着事件的发展,大家的态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公益时报》与凤凰公益联手推出益调查——你会向国外的机构或个人进行捐赠吗?

  本次调查从11月4日16时开始,截至11月6日9时,共6214名网友参与了本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公益慈善领域,网友更多关注的还是国内,国际视野尚待开发。

  只有12.18%的网友认为企业家向国外高校等机构捐款值得提倡,认为不应该的则达到了49.49%。与此同时,选择会向国外的机构或个人进行捐赠的网友也只占19.89%。

  对于“国内的高校等机构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捐赠竞争’中胜出”这一问题,63.26%的网友选择了使机构更加透明公开,更有公信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各类接受社会捐赠的机构在信息公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留言:

  kwyjibo:钱是正当赚来的不是抢来的。只要是正当收入,如何使用是他自己的事情。

  夜之暗光:中国很多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失学儿童那么多,教学条件恶劣,为什么不先改善他们的环境和生存状态呢?

  新浪网友:借一句话说:科学是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Refindal:在企业家纷纷向国外捐款的态势下,别急着批判,对国内的体制和做法进行冷静的反思,完善慈善捐赠体系、改善官办高校的运转思路,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才能让捐者放心,受者获益。

  礼志:对中国慈善走向世界不仅要鼓励,还要为之点赞。这些慈善家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是在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