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政策/评述 返回首页

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鲁甸灾后重建思路

时间:2014-09-12来源:本站作者:timba
  9月11日上午,距离鲁甸8•03鲁甸地震一个月后,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南都公益基金会主办,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国际美慈组织、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害评估及灾后需求调研报告发布暨鲁甸地震灾后重建社会组织应对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继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后针对鲁甸地震再度第一时间开展地震灾区灾害评估并向社会发布灾后需求调研专项报告,更是由公益组织推动政府、民间组织、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鲁甸灾后重建工作的多维度协调会议。

  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张晓宁;云南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管理三处处长姜莉;云南省民政厅救灾处副处长肖丽明;四川省雅安市团委副书记雅安市群团服务中心主任赵龙等政府部门代表;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旭东、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王军;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南静、国际美慈组织北京办事处主任曾磊、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总干事徐凡、南都公益基金会冯元、黄庆伟等公益组织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副教授张欢、北京师范大学减灾院教授李京、四川大学减灾与重建管理学院郭虹等专家学者;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中国发展简报、公益时报、新浪网、信报、企业观察报等媒体记者代表共计50余人参加了研讨。

  与会人员通过交流和研讨希望为鲁甸灾后重建搭建一个民间组织沟通与合作平台,同时促进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整合资源,有效衔接,以灾区和受灾群众需求为本进行重建,优化配置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阶段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让灾区和受灾群众在灾后重建和生计发展中获得最大利益,建设具有韧性的社区。

  云南鲁甸地震灾害评估及灾后需求调研报告发布

  调研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副主任张国远详细介绍了云南鲁甸地震灾害评估及灾后需求调研报告。该报告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4年8月10日委托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研究员负责并组建专家团队完成,报告从鲁甸地震概况与特点、政府与社会组织抗震救灾、调研成果与启示、受灾群众震后基本需求、灾后重建理论与国内外经验、灾后恢复重建与全面振兴建议等七个方面阐释了鲁甸地震的全貌并对今后社会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建议,为政府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鲁甸地震社会组织灾后重建应对交流

  在研讨会中,四川省雅安市团委副书记雅安市群团服务中心主任赵龙分享了芦山地震灾后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应对经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就壹基金鲁甸地震灾后重建的应对进行了分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旭东分享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鲁甸地震灾后重建的规划;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南静分享了中国妇女基金会鲁甸地震灾后重建思路;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益行公益志愿者团队总监邢陌分享了社会组织参与鲁甸地震应对情况的经验与展望,各组织将在各自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鲁甸灾后重建思路

  根据前期形成的灾后重建需求评估报告,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王军分享了以人为本,建设韧性社区的主题报告,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鲁甸灾后重建整体思路,力求使灾区民众利益最大化,报告中阐释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救灾工作定位,遵循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宗旨和理念,以扶贫为核心,关注因灾返贫和因灾致贫的问题。

  中国农村每年因灾返贫的人数超过1000万,是导致贫困的一大成因。在此次地震中,很多受灾户房屋倒塌、受损,多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重返贫困。因此,将重建与扶贫相结合,利用灾后重建机会,促进灾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和规模化经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市场参与能力,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方向。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0年的玉树地震再到2013年的芦山地震,中国扶贫基金会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已经累积了6年的经验,针对鲁甸地震,中国扶贫基金会结合多年地震灾害重建经验,提出以人为本,建设韧性社区的重建思路,将关注四个方面开展重建工作,一是帮助受灾群众加固或重建住房,让他们尽快有个坚固、舒适的住所;二是发展经济,组建或提升农民合作社,提高受灾群众市场应对风险,参与竞争的能力;三是抗击灾害,提升灾损社区的抗灾能力,鼓励社区自发组织灾害救援网络,提高自救的能力;四是保护与发展,与村民一起,分析自身村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发展资源,制定保护、开发的规划,达到发展与保护双赢,达到可持续的发展。

  研究成果公开分享,以人为本,助力灾区韧性重建

  研讨会上,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代表基金会救灾协调会进行了总结发言。刘文奎表示这次研讨会深入总结了803鲁甸地震紧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及NGO参与抗震救灾的宝贵经验,对于鲁甸地震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以及未来公益组织更加理性地参与抗震救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文奎建议政府对公益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要了解、沟通,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建议公益组织参与重建工作要积极主动与政府规划衔接;加强横向沟通与协调;灾后重建很难一蹴而就,应有三到五年的准备;因鲁甸地区贫困面大,呼吁社会组织在受灾群众建房方面给予更多实实在在地帮助,引导受灾群众理性把握建房节奏,以免价格抬高,增加灾区民众成本;注意发挥当地的资源和力量;注重社区自组织能力建立社区防灾能力。

  以人为本,建设韧性社区

  对社区而言,灾害无疑是可怕的灾难,但是灾后重建带来的外部资源,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人为本,建设韧性社区,就要为灾损社区建设坚固、安全、方便的基础设施,服务当地居民;推动发展本土经济,鼓励支持当地人创业,有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提高应灾的能力;要建设、健全基层社区组织,凝聚社区力量,发展社区、服务社区;还要认识自然资源,科学统筹管理,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可持续的利用自然资源;要让灾损社区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要提升社区发现身边的灾害风险的能力。

  韧性社区的建设不仅需要对需求的准确了解,对项目内容的理性思考、设计和强有力的执行,更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的沟通和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