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校园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校园报道

大学生志愿者放弃考研坚守震区 为1400位村民重建

时间:2011-05-08来源:京华时报作者/本网编辑:杭娜

 

陈晶晶:1983年生,中国农业大学毕业,长期担任农村公益志愿者。2008年12月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志愿者来到震后重灾区绵竹市民乐村,作为基金会驻村唯一的工作人员,同村民一起经历了震后的重建和新经济的建设过程。
\
 
本报记者张沫摄

 

  村子活了,我要走了
  ★前言
  汶川、绵竹、北川、汉旺、青川......三年前那场巨大灾难摧毁后的废墟,三年后,正在被崭新而现代的建筑所替代。曾经布满创痛的震区,一路所见,都是新的了。
  每个"5·12"来临,经历过灾难的人都要面对一场内心强烈的煎熬,不愿回忆,却不能不回忆;不愿面对,却不能不面对。志愿者陈晶晶说:村子活了,我也快要走了;
  地震中失去女儿的瞿明香说:女儿,现在你可以放心,你又有妹妹了;
  锯腿硬汉刘钢均说:三年了,今年的清明节,我终于走过了最后一个坎,以后,就是新生活了;
  帮助无数失去孩子的家庭重新迎来新生儿的官员王梅说:失去孩子的妈妈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孩子,生活从此有希望了;从高校来到震区服务近三年的学者陈锋说:三年后,站起来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别人,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站起来。
  三年后的今天,集体的伤痛终于慢慢变成一个符号,依旧断肠却有勇气面对,依旧追忆却开始走入新生。在三年后震区的回访中,我们采访了6个人,其中有助人者也有受助者。我们欣喜地看到,三年过去,在无数爱心接力下,每一个受助者都通过坚韧不懈的努力踏上了新的起点,并成为传播爱与力量的新人。伤痛在慢慢过去,新生活,开始了。
  坐在刚建起半年多的合作社办公室里,28岁的志愿者陈晶晶说:"房子盖起来了,路铺好了,村子活了,最多半年,我也要走了。"午后的阳光闪亮而细碎地照在他的脸上,单枪匹马在村里工作两年半,当年青春昂扬的青年,此刻,安静而成熟。
  放弃考研来到震区
  2005年,陈晶晶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与那些想留在大城市的人不同,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陈晶晶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既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回到富庶的浙江老家,而是来到了福建农村做公益项目志愿者,尝试建立农村合作社,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村民自治,"中国有很多公益项目,但在农村有创新性的项目还不太多,我想试试看自己能不能做些有意义的工作。"带着这样的目标,陈晶晶一直做着与农村有关的专职公益人员和农村公益项目的志愿者。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陈晶晶正在北京做着与落后地区孩子教育有关的公益项目,同时在备战着研究生考试,"一听说地震了,我第一个念头就想到农村的灾后救援和重建,于是就一直在找机会,想参与进来。"12月份,陈晶晶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在重灾区绵竹市土门镇民乐村开始了灾后重建的试点招募驻村志愿者,陈晶晶马上报名,凭借着多年在农村从事公益项目的经历,陈晶晶顺利通过。已经拿到考研准考证的陈晶晶,收起准考证,背起行囊,踏上了等待已久的四川之行。
  "想考研是因为想系统的充电,但学习是终身的,考研不是唯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考研可以过段时间重新再考,但弥补灾难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却不能等。"对于放弃已经准备许久的考研,陈晶晶没有一丝犹豫。

  来到绵竹,与相关同事接洽了解工作情况后,12月29日,陈晶晶来到了民乐村入驻。由此,25岁的陈晶晶一个人开始了与1400多村民接近三年的灾后重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