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及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组织NGO > 综合及相关

社会组织不得借公益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时间:2015-01-15来源:法制日报作者/本网编辑:timba
  就实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以及环保部做出进一步明确规定,三部门表示,社会组织存在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情形的,法院应向其登记管理机关发送司法建议,由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对其进行查处,查处结果应向社会公布并通报法院。

  环保部今天公布由上述三部门发出的相关通知。三部门表示, 法院受理和审理社会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根据案件需要向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查询或者核实社会组织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住所、成立时间、宗旨、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存续状态、年检信息、从事业务活动的情况以及登记管理机关掌握的违法记录等,有关登记管理机关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法院反馈。

  同时,法院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应当在10日内通报对被告行为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环保主管部门。环保主管部门收到法院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后,可以根据案件线索开展核查;发现被告行为构成环境行政违法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报法院。

  相关部门应及时向法院提交涉及被告的环评文件及其批复、环境许可和监管、污染物排放情况、行政处罚及处罚依据等证据材料。

  三部门说,法院可以判决被告自行组织修复生态环境,可以委托第三方修复生态环境,必要时也可以商请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修复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结果,法院可以委托具有环境损害评估等相关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必要时可以商请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协助审查。

  此外,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应当用于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在诉讼中所需的调查取证、专家咨询、检验、鉴定等必要费用,可以酌情从上述款项中支付。同时,法院应将判决执行情况及时告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