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及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组织NGO > 综合及相关

凝聚社会力量 助推城市发展 ——上海市民政局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五个中心”建设纪实

时间:2024-04-16来源:中国社会报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社会组织建功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再次证明了一份中央文件中所作论断:“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今天,我们将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优化社会组织管理,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建设“五个中心”、助推城市发展的经验做法,以专题报道方式呈现出来,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赵宇新
 
\
 
2023年 9月19日,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科技馆举办“走进 Web3·元宇宙”主题展,每位参与者都可上传自己、家人或朋友的照片,永远镌刻在区块链上。
 
近年来,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与业务主管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协调联动,在优化登记管理、营造支持性环境、引导发挥独特优势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一批处于前沿领域、关键领域、重点领域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有力配合了上海市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五个中心”建设。
 
做好登记管理
 
服务全新行业布局
 
在围绕建设国际经济中心方面,市民政局登记一批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产业发展新赛道、助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社会组织。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拥有会员单位298家,产业规模超过7500亿元,占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生产总值的80%左右,成为行业发展的“领航员”。
 
在围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相继成立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院等机构。它们搭建金融合作平台,打造金融资源要素交易聚集地,服务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2018年1月,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推出“一站式纠纷调解平台”,提升了调解智能化水平和效率,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
 
在围绕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方面,登记成立的上海仲裁协会、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等机构,在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跨境调解工作机制等方面作出贡献。目前,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已和全球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商事调解机构建立联系,在德国慕尼黑、日本东京、西班牙马德里建立海外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
 
在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方面,登记成立一批提供船舶工程服务、航运金融服务、海事法律服务的社会组织,不断增强航运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023年起,上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亚太中心与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等9家国内外知名航运机构携手,支持浦东更有效地链接全球航运要素资源。
 
在围绕建设国际科学创新中心方面,登记成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研发关键技术、吸引高端人才等工作,并已成为引领行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参与绘制了全球第一张高维度人类表型组全景导航图,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开发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第一梯队的公有链系统。目前,上海市科技类社会组织已达1100余家。
 
\
 
2023年12月13日,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主办第五届上海商事调解宣传周“商事调解经典案例解析会”专场活动,帮助企业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更好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挖掘独特优势
 
引领社会组织积极作为
 
上海市民政局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和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引领功能和专业协调优势,在助力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进程中贡献社会力量。
 
争做外脑智库,向政府建言献策。市民政局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对接、协调、服务政府和市场的独特优势,鼓励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等提供决策咨询与专业支持。上海市破产管理人协会2021年参与制定《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2021年主持编制《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争做“定盘星”,制定行业标准。鼓励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探索完善本行业领域的标准体系,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制定(修订)一批本行业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主动组织研制一批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参与制定一批以中国标准为基础的国际标准,通过先进标准体系引领和推动行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全市162家社会团体共制定团体标准1057个,成为“上海标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争做人才孵化基地,引进、培育战略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引导社会组织培育和壮大一批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鼓励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科研人员在高校、企业间双向兼职兼薪和柔性流动搭建平台;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向人社部门申报,成为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受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承担行业职称评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自2020年9月成立以来,协会累计评审通过中高级职称213人,人工智能训练师一级27人、二级100人、三级400余人,推动了产业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争做“民间外交官”,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鼓励社会组织立足自身民间性、非营利性和行业代表性优势,引导会员企业参与进博会、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服务会员企业“走出去”稳订单、拓市场,协助会员企业化解国际贸易纠纷,应对规则变化,推动会员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为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积极贡献力量。2017年成立以来,上海国际海事亚洲技术合作中心累计在印度、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地举办国际海事能力培训项目63个,培训人数约3000余人,在柬埔寨、缅甸设立分中心,向世界推广中国技术、传播中国文化、分享中国管理经验。
 
\
 
2023年6月28日,上海市民政局等单位举办2023上海社会组织联合招聘线下专场招聘会,吸引近3000名求职者参加,达成求职意向220余人,有效补充了社会组织人才队伍。
 
营造支持性环境
 
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将目标任务写入重要政策文件。市民政局2022年出台《上海社会组织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社会组织要参与建设“五个中心”;2023年出台《上海市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鼓励引导行业协会商会深化“五个中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服务优势和独特作用,以实际行动助力上海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行业协会商会推动建立产业集群271个,参加国际组织33个,搭建交流合作、供需对接平台1484个,帮助招商引资落地项目4393个,达成意向金额473.35亿元。
 
不断提高登记管理机关的政务服务水平。市民政局开展社会组织成立“一件事”全流程网络办理,实现“1+8”事项一口受理、一网通办,成立审批工作均在材料递交的当日或次日办结。其中,“1”指社会组织登记,“8”指刻制公章、开立银行账户、新办纳税人套餐、社会保险登记等8项配套事项。截至2023年12月,上海共有社会组织17304家,从业人员41.47万人,总资产692.14亿元。
 
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市民政局每年举办“筑梦公益”上海社会组织联合招聘系列活动,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入社会组织,壮大社会组织人才队伍。
 
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市民政局加强社会组织日常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等级评估,以评促建。持续开展品牌社会组织选树活动,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公信力、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标杆。
 
   评论
 
引导社会组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贡献
 
赵宇新
 
上海市民政局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建设“五个中心”的过程,也是引导科技类社会组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贡献的过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民政部门应该怎样积极作为?上海市民政部门以高质量社会组织建设工作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验做法,给人以深刻启发。
 
不久前,民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关于如何深入思考谋划民政工作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局的着力点,会议强调,“要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会同有关业务主管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鼓励引导科技类社会组织强化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功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一要求,是从社会组织管理角度谋划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局的重要遵循。
 
综合起来看,引导社会组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贡献,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至少有如下三个着力点。
 
首先,开展学习培训。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概念,内容丰富,很多社会组织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特点、落实等基本内涵的理解领会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为此,民政部门要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加强学习培训,帮助社会组织吃透精神、找准定位、聚焦发力,自觉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次,营造制度环境。通过高质量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在科技研发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快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供给体系,在政府购买服务、财税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平台建设、能力提升、等级评估、风险防范化解、品牌创建、宣传引导和典型培树等方面下功夫,为促进社会组织发挥作用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再次,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客观上要求社会组织尤其是科技类社会组织自身能够高质量发展。社会组织自身有力量,才能在推进新质生产力中有所作为。要像民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扩大)会议要求的那样,积极会同有关业务主管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鼓励引导科技类社会组织强化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功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更多高质量社会组织脱颖而出。
 
案例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
 
自觉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推动者
 
杨  帆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企业竞争的新赛道,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生物医药产业就是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是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生力军。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无疑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协会会长傅大煦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给协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协会拥有会员单位298家,产业规模超过7500亿元,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做新质生产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者。
 
发展规划与标准制定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受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协会2021年主持编制《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协助政府摸清家底,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2022年12月,协会编制发布“人体细胞及组织培养用无血清培养基标准”团体标准,解决了“卡脖子”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在标准制定上的垄断,首次通过了英国标准协会的审核,标志着我国无血清培养基达到了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的法规要求,获得了中国药品在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协会积极服务企业,指导企业申报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等政府项目,为企业参加各类竞赛、产线升级改造项目等出具资质证明,激发企业干事创业的热情。
 
生物医药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要想起到“领航员”作用,需要拥有一支“硬核”的专家团队。协会先后成立了数字医疗、合成生物、现代中医药、罕见病等工作委员会,主要由两院院士牵头开展日常工作,将研发、制造、临床等上下游要素汇聚到一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行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关键在于领军人才选拔。经科技部批准,协会从2008年开始承办“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创新。截至目前,累计有221名科学家、专家、青年学者获奖。
 
协会积极推进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近年来,协会组织企业代表团出访俄罗斯、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和爱尔兰等国,帮助会员企业与马来西亚、乌干达的企业达成产品进出口贸易框架协议,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建立“中国—爱尔兰生物医药人才战略联盟”等,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
 
案例
 
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尽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赵宇新
 
\
 
2023年11月1日,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主办第四届国际人类表型组研讨会,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焦特普尔校区与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两位教授就前沿问题展开讨论。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作为一家2019年成立的机构,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为科技创新而生,至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出了积极贡献。该院院长石乐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介绍有关工作经验和取得成效。
 
问:向您请教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什么是人类表型组?
 
答:表型就是生命体的各种特征,从眼皮单双、肤色深浅、心肝脾肺肾各种指标,到胆固醇、血脂、血压等生理、生化、代谢指标,再到速度、力量等功能指标都叫表型。所有这些表型放在一起,就叫表型组。
 
问:成立研究院的初衷是什么?
 
答:研究院是我国首个人类表型组领域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研究机构。研究院希望整合国内外战略性科研力量,建设高质量的成果转化平台,引领中国科技走向国际、领先世界,实现“种好自己的树”、不摘“别人吃剩的果子”。
 
问: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研究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在科研方面,研究院参与完成的上海市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达成了四个“全球第一”:建成第一个跨尺度、多维度、一站式人类表型组精密测量平台,完成第一个每人测量2.4万余个表型的自然人群深度表型组队列,研发第一套多组学标准物质“中华家系1号”,绘制第一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研究院被授予“上海市标准化创新中心(国际人类表型组)”,开展科研、标准、产业全方位研究,主导和参与40余项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制,以标准化引领科技创新。
 
在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方面,研究院汇聚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团队,组建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和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打造全球协同创新网络。
 
问:研究院作为一家社会组织,能发挥哪些独特作用?
 
答:研究院在机制上更灵活,不像高校、科研院所,在引进人才时会受到职称、专业限制,可以顺畅地引进标准创新、数据管理和产业转化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研究院还能打破单位间壁垒,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机融合,为生命科学和健康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的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