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食品企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公益 > 食品企业

食品非法添加 叩问不良科研

时间:2011-05-07来源:大河网作者/本网编辑:程梁

 

“瘦肉精”、上海“染色馒头”、重庆“三聚氰胺”奶粉再现……新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不少人对食品添加剂平添了几许愤怒。
 “食品添加剂其实是代人受过。不能把食品添加剂等同于非法添加。”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博士、研究员黄纪念在接受采访时首先为食品添加剂鸣不平。
食品添加剂是什么?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据介绍,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大致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香料等。
2007年统计,在我国食品工业3万多亿元的总产值中,食品添加剂的收入为500多亿元,看起来虽然微不足道,却对食品工业至关重要,至今全球近97%的食品中使用各类添加剂,品种已超过2.5万种。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化食品加工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陈君石说。
然而,正是由于品类繁多,食品添加剂才容易给更多的专业以外的人以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感觉。424日,卫生部公布了一份名单,把47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种”分别列明。对照名单,可以发现,比如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这些曾经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角”,其实是违法添加物,而不是食品添加剂。
对食品添加剂的“正本清源”还不能到此为止。“这份清单只是纠正了过去出现的含糊,但究竟哪些食品添加剂能够被确认无害?它们每一种的正确用量究竟是多少?只有列出这样的清单,人们才能放心,对食品生产才有指导意义。”对食品添加剂思考过的人这样说。
不良科研有待追究
20101月,随着总经理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企业被罚款2000多万元,曾经的乳业巨头三鹿在破产后轰然倒下。
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追究三聚氰胺的源头,有助于从规模上遏制其非法添加的蔓延。通过各方追查,三聚氰胺在利益链中的游走已经真相大白:有媒体披露说,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早已是公开的“行业潜规则”。其贸易流程图大致是,化工企业生产的三聚氰胺废渣――生产供应商的蛋白精――中间贸易商――饲料企业――养殖企业(户),形成一条严密的潜规则生产体系。其背后的动力则是巨大的利润。据业内人士透露,三聚氰胺废渣的出厂价格600800/吨,包装成“蛋白精”后市场上的流通价格最高时可以达到4000/吨。
同时,人们不禁要问:三聚氰胺废渣是怎么变成蛋白精的?究竟是谁发明、推广了把三聚氰胺放到饲料里冒充蛋白质的方法?
2008年,网上爆出“猛帖”《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是中科院发明并推广的》。另一位武汉知名的生物技术专家也因曾研制蛋白精而受到网友的质疑。
后来,两位专家均否认自己在饲料添加剂中使用了三聚氰胺,而有关方面的追究最终不了了之。
关于瘦肉精,广州某业内知情专家曾经直接把矛头指向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前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梓荣,并斥之为“学术败类”。浙大动物科学学院一位退休教授曾经向《南方周末》记者称,许梓荣卖过盐酸克伦特罗。在他的记忆里,那一时期浙大饲料所相当赚钱,房子盖了不少,主要是办公楼,仪器设备也买了很多。对此,浙大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建新说,到20083月许梓荣退休,饲料所单仪器设备就从最初的价值5万元增加到价值上千万元。“几乎没有从国家拿钱。主要是通过产品和技术转让的方式,与企业合作获得经费”。
试想,如果顶着高校的光环,打着“高新科技开发”的招牌,研发出无良的、非法的产品,甚至在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还能获得发明证书,此后的“推广”能不迅速吗?
杜绝“始作俑者”
4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在谈到食品安全事件时,痛斥“毒奶粉”、“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事件,指出这些事件足以表明我们的社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讲良心”,的确应当成为全社会坚守的最后道德底线。这个底线怎么守?它还是需要法制的“强纳入”。
4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全国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一旦发现非法添加,要快查快处,第一时间查封问题产品,责令停产停业,并给予严厉经济处罚。对故意添加的,一律吊销证照、罚没设备,企业负责人不得再从事相关食品行业。
有关食品添加的科研工作,目前急需“激浊扬清”。
以瘦肉精为例,它就经历过忽视毒副作用的早期引进。欧共体已经于198811日起禁止盐酸克伦特罗物质当饲料添加剂使用,而我国一些急于“闯出名堂”、利欲熏心的科研人员,对国外关于使用盐酸克伦特罗引起中毒等“负面信息”则有意无意地予以屏蔽。
因此,所谓“激浊”,就是仿效对生产领域对非法添加的打击手段和打击力度,让不良科研者被罚得倾家荡产,并终生不得再从事与食品有关的科研工作。此外还要启动舆论监督,让不良科研的行为和个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同时,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准确、有效、快速的检测技术等“扬清”工作也显得非常急切。
在卫生部公布的47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中,记者发现,有25种物质在检测方法一栏空白或者填“无”。22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中,也有12种在检测方法一栏空白或者填“无”。看来,检测方法亟待科技人员研制确定。
科研上的“激浊扬清”,有利于从源头上对食品非法添加的“全力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