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食品企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公益 > 食品企业

伊利举报门续:张三林确有其人 QFII出逃伊利

时间:2011-06-20来源:中国经营网作者/本网编辑:刘启

 

因网络出现“万言”举报信而停牌的伊利股份(600887),其寥寥几百余字“声明”以及“公开信”,除将之定性为“诽谤信”外,伊利并未拿出能证明上述举报信内容失实的有力证据。
张三林确有其人
6月12日,网上贴出一封名为《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掏尽》的实名举报信,该举报信内容涉及到对于伊利股份现任董事长潘刚的指控,称潘刚及其亲属,从伊利集团骗取资金达2000多万元,牟取暴利1000多万元,等等。这封万字举报信,举报人自称是伊利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
网帖称,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潘刚给北京盈福泰盛广告有限公司打款855万元,但北京盈福泰盛广告有限公司提供的是即将作废的发票,涉嫌贪污。伊利如今已经被掏空,业绩一落千丈。伊利集团向社会公布的2008年的年度报告中有两点特别引人注目:伊利股份2008年巨额亏损19 .5亿元,加上2007年的巨额亏损3 .7亿元,合计亏损达23.2亿元。伊利2009年的年报中勉强实现盈利。此外,伊利的33名管理人员却拥有高达6000多万股的所谓激励股权,其中仅董事长潘刚一人就持有2300万股伊利股票(2009年年报达到4330万股)。
公司方面表示,2011年6月12日下午15时左右开始,国内主要网络论坛先后出现大量针对公司的诽谤内容。公司已就此事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当地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
在张三林以“实名”方式举报伊利股份及董事长潘刚后,举报信的作者张三林选择“不露面”的态度,给了市场分析人士更多的猜测机会。有券商人士称,圈内已经在流传是有竞争对手恶意打压所为,毕竟伊利股份被“黑”已非首次,如在2010年10月,就曝出另一家乳业巨头花费巨资动用公关公司恶意诽谤伊利产品的事件。伊利股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否认该公司有过“张三林”一人。
据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介绍,公司历任董事会均无董事长助理一职。在伊利原董事长郑俊怀任职期间,有一名为“张三林”的人在伊利工作,但不是公司的正式员工,他曾因卷入原董事长郑俊怀案件被检察机关调查,之后,就离开了伊利。
据了解,“张三林”系内蒙古自治区工会的退休职工,2005年在伊利时已达67岁高龄。网传帖子是否出自“张三林”之手,张剑秋表示怀疑:“这么大岁数的老人,应该不会费尽心机通过网络进行举报。”
不过乳业专家、广州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表示:“张三林这个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乳业人士都认识他,伊利质疑其身份,很显然是越描越黑。张三林现在还在世,并不是死无对证,伊利这样说法只能是公关的失误,一个离开伊利多年的老头直到今天还写这样的举报信,我们也无法确定其反映的问题100%属实,但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这些事情其实多年前就在业内传开”。
事实上,该举报信中大部分举报内容均与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有关。
通过查询却发现,张三林并非如伊利所言是“查无此人”,而且还是伊利股份前任董事长郑俊怀的助理。15日下午,辗转联系到了与张三林颇为熟悉的一个中间人。“这几天张三林的压力很大,事情发生的前两天,根本联系不上他”,该中间人表示,“后来联系上他了,他说自己不愿意露面,是因为还没有想好如何面对媒体,如果自己相通了,会主动出来跟媒体见面的”。
此外,从多篇媒体报道中查找到了“张三林”:在《中国企业家》2010年一篇名为《郑俊怀: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报道中,多次出现“郑俊怀出事前的董事长助理张三林”的表述,新华网2004年7月9日一篇题为《百姓看戏市场买单内蒙古拍卖文化节冠名权》的报道最后一段中,也出现了“以530万元竞得文化节开幕式晚会冠名权的伊利集团代表、董事长助理张三林称:"伊利投巨资竞买文化节开幕式的冠名权,不仅仅是为回报家乡父老多年来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其中的商机,文化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是一个做广告的重要载体"一段文字。上述媒体报道均表明“张三林”此人至少从身份上而言并非虚构。
伊利复牌跌0.49%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因遭遇“实名举报”风波而股价停牌一天的伊利股份14日复牌,其股价早盘大幅低开,最大跌幅一度超过5%,不过收盘前半小时伊利股份明显反弹,截至收盘报16.20元,下跌0.49%。
刚开盘伊利股份就开始放量,在大量卖单打压下股价不跌反涨,甚至于9时50分左右短暂翻红,截至上午收盘伊利股份成交额就已经接近13亿元,午后资金交投活跃度下降,全天成交额最终定格在19.3亿元,创下33个月以来新高。
上证所交易公开信息披露,6月13日伊利股份卖出榜中机构席位占了4席,最大卖出金额高达7364.69万元,如果以6月13日均价计算,卖出量超过400万股。据资讯统计,一季度末共有24只基金持有伊利股份超过400万股,其中8只基金持股量超过800万股。
从相关数据分析,基金尚未来得及做出反应。就此来看,由于恐慌性抛盘未完全释放,伊利股份股价可能将进一步下挫。”阿尔法基金研究中心研究主管表示,伊利股份本身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对于这种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上市公司如果妥善处理的话,投资者不必过分恐慌。
不过也有分析师指出,除了“实名举报”风波之外,伊利股份5月份公布的定向增发方案也是导致股价低迷的原因之一。5月19日,伊利股份公告称,拟通过定向增发募资的方式投建五大项目。根据伊利股份的公告显示,拟定向增发不超过2.18亿股,发行价格不低于32.67元/股,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70亿元。
伊利股份每年净利润增长才20%,在乳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这次定向增发未必能给投资人带来收益增长,”首席分析师杨海表示,定向增发再加上“实名举报”,导致机构投资者对伊利股份的信心有所下降,进而体现到股价的走势上。
QFII出逃伊利
随着伊利股份因举报事件摔落跌停板,机构持股市值在1天之内就蒸发10亿元,而重仓其中的机构资金也迅速作出反应,减持避险成为持股机构当下主要的操作思路。
截至今年1季度末,持有伊利股份的机构数量降至68家,包括58家基金、1家保险公司以及9家券商,机构持股量也减至2.92亿股,持股比例为40.4%。以上周五36.17元的收盘价计算,机构持股市值尚达105.62亿元,但在经历了13日的跌停后,这一数据已降至95.02亿元(经复权处理),机构持股市值1天之内蒸发10亿元。
而针对实名举报人张三林,伊利集团表示,伊利的职工资料系统里没有张三林这个人,张三林年轻时曾“组织反革命活动”,被公安局依法惩办。
作为基金格外青睐的重仓股,一季度末共55只公募基金持有伊利股份。临时停牌后,“举报门”调查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伊利股份复牌后的股价走势,这将让涉及基金及众多基金持有人备受煎熬。如果参照今年初因“瘦肉精”事件而停牌的双汇发展(000895),投资者宜趁早赎回相关基金以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
伊利的宿命
伊利和蒙牛是一对冤家,爆出新闻也如影随形。
前脚蒙牛传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学习比尔·盖茨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慈善工作;后脚伊利就爆出高管被网络实名举报,导致股价跌停。
都是高层的新闻,但性质迥异,一如伊利与蒙牛的发展史。
1998年,牛根生被效力16年的伊利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后于1999年创办蒙牛。通过大手笔的广告宣传及各种事件营销,蒙牛在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很快跃入行业第一阵营,并在2004年实现香港上市。
也是在这一年,伊利却遭遇了历史上最惨痛的滑铁卢。54岁的董事长郑俊怀以及其他高管层共5名人员被检察院以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进行MBO为由刑事拘留,随后又被正式逮捕。
如今,当年在伊利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的蒙牛已将对手远远抛在后面,年报显示,蒙牛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302.65亿元,实现净利润12.37亿元。而同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96.65亿元,净利润为7.77亿元。正如此次网络举报所称,在销售收入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伊利的净利润比蒙牛低了近一半。
连续五年蒙牛蝉联中国最大乳品企业,此时,牛根生的退出应该说是一个明智之举,也是一个企业正常发展的路径:当原本促成企业发展壮大的个人魅力已经开始展露负面效应,他的离开应该也是早晚的事情。
对于牛根生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好的结局。对蒙牛来说,也许是一个新的更好的开端。
伊利就没那么幸运了。当元老级的郑俊怀东窗事发三天后,当时35岁的潘刚执掌伊利,被投资者寄予厚望。而如今,潘刚被质疑会否将伊利再次带入危局。
举报矛头直指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称其骗取、侵吞国有资产,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违法进行股权激励,使用各种手段掏空伊利的资产,积聚个人财富等。
事实上,在2006年伊利的一项股权激励公告就曾引起轩然大波,其中给予潘刚个人1500万股。代表官方声音的上海证券报曾质疑该股权激励“涉嫌国资严重流失”。
不过该争议当时并未有所结论,直到如今网络实名举报重又提起。
目前该事件仍停留在双方的口水战阶段,伊利集团发表“严正声明”,称诽谤信的内容纯属捏造,其目的是蓄意破坏伊利集团的正常经营,并表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伊利集团表示根本不知举报者张三林其人。但这被证明是一个明显的公关失误,因为很多乳业人士都认识这个人,伊利质疑其身份,有点越描越黑。不过,随后伊利表示,自己的职工资料系统里没有张三林这个人,而张三林年轻时曾组织“反革命活动”,被公安局依法惩办。
当然,最后弄清该事件真相只能依靠相关部门的介入。
不过,让人深思的是,为何牛根生可以功成身退,而伊利的掌门人却屡屡陷入危境。再联想到近期中移动等高管频频犯事,之前诸多国企当家人栽于马下,难道伊利也难逃国企的宿命,高层风暴几年就来一次?
希望曾经临危受命的潘刚此次能够成功地进行危机公关,因为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事,相关基金已经因此大幅缩水,而背后遭殃的是广大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