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文化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活动 > 文化传承

十四位学者论文获竹林论坛“最佳论文”奖

时间:2021-08-16来源:本站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7月17日-18日,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敦和基金会联合举办,以“公益建设社会”为题的第五届敦和·竹林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公益社会学分论坛在重庆举行。

  在竹林论坛上,主办方共设置了六个单元的专题研讨,遴选出32篇参会论文进行交流和讨论,五十多位高校学者和实务领域的研究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论坛设置了“最佳论文”评选的环节,由每个专题研讨的主持人和评论人从当组论文中评选出一篇优秀论文。

  最终,郑广怀/王梦宇、经凤/周晨阳、吕小康/姜鹤/童笑男、周如南/戴影/任霏、肖棣文/章高荣和宣朝庆/王茹薪,十四位学者的六篇论文获评本届竹林论坛“最佳论文”奖。

  本届竹林论坛,六篇“最佳论文”分别围绕《公益慈善组织:结构与关系》《志愿服务与集体行动》《公益慈善与乡村振兴》《公益慈善与韧性社区》《慈善捐赠》《社会企业与慈善市场化》六个方向,多学科多视角探索公益建设社会的新方向,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具体建议。

  在参与美好社会的建设之前,公益慈善同样需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扮演的角色。

  其中,官办平台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需要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力量。中山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如南、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戴影、任霏通过共同完成的论文《官办平台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的多维嵌入及行动策略——以S公益慈善联合会为个案》分析道,官办平台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对其上级业务登记主管单位、其他业务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主动策略性嵌入,可以获得资源整合机会和行动合法性。

  同时,官办平台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通过渗嵌,可以对会员管理、服务和联合行动,实现政府的政策和资源上传下达,资源整合以及认同的建构强化。此外,以S慈联为例,S慈善协会、S慈善联合会以及S慈善基金会这三个组织共用一个秘书处,可以通过互嵌实现职能互补,形成灵活的运营模式。总体而言,多维嵌入能为组织带来不少优势。

  但周如南认为,多维嵌入也存在风险和困境,主要体现在对公益慈善行动的限制以及多方联动时的协作难度方面。他指出,官办平台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可以从运营入手,在秘书处内同时成立政府关系维系和公共关系维系的专职部门,并保持多方力量共同成长,平等协作,以此嵌入图景,在公益建设社会过程中,发挥其最佳效用,互通资源。

  在《社区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偏好及调试——基于“风险–绩效”模型分析》中,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金风和该校本科生周晨阳则以社区治理为切入点,探讨社会组织在助力建设美好社区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经凤表示,在对三个地区六个社区分三阶段进行调研后可以发现,在不同阶段、不同角色都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治理的作用,形成多元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经凤指出,政府在社区治理资源配制中的主体作用,应该树立有效的治理资源竞争机制,选择一部分优异和困难的社区打造示范区,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社会意见,协调政府在社区治理的资源角色供给关系,兼顾公平和发展两个方面的需求。而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区支持型的资源,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政府与社区之间争取参与协商的机会,当然,也更需要社会组织在社区当中开展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

  值得关注的是,投身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多方还需要针对性的策略。

  在《地方再生产的时空逻辑——基于民国时期北碚乡村建设的理论分析》中,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宣朝庆以及其博士研究生王茹薪指出,当前,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与物质水平的发展,推动传统乡村向现代化转型,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现代化同样容易带来同质化,可能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地方性便面临着变异消亡的危机,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也可能弱化。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传统文化其实在经历一段自我扬弃和重要转化的过程。王茹薪以民国时期的北碚乡村建设为例,指出:北碚开展的乡村建设是从组织自治和环境建设开始,实现了高效率的组织,以及对北碚原生环境的优化改造,同时,在地方历史、文化地理以及乡村仪式感方面着手,为北碚赋予了现代化的意义。

  在王茹薪看来,乡村建设需要根植于地方社会的本土特征及地方民众的根本需要,并动员地方成员参与。具体而言,“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过去的物质景观和文化遗存是重构乡村的客观基础;集体记忆是地方性认同的关键要素;而基于社会环境的优化改造是建设乡村的重要手段。”

  而在儿童保护领域,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肖棣文从三个部分介绍了其与该学院助理教授章高荣共同撰写的论文——《儿童保护、资产建设与社会企业参与——以e农业计划的运作为例》。研究发现,以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不仅要关注资源的再分配,还应该为所有人争取参与社会生活的公平机会。

  肖棣文认为,针对儿童的社会保护除了需要保证儿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时也要关注如何给儿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他举例道:目前,已经有社会企业正尝试通过让农产品走出贫困山区,以此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在助力乡村建设的同时,尝试融入更多儿童保护的公益元素,比如成立“青螺学堂”。

  不过肖棣文也指出,虽然如今来自社会各界的公益慈善力量在儿童保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旧面临着在“帮助更多留守儿童家庭”和“农产品专业化、商业化”上进退两难的困境,又或者是参与乡村资产建设和发展持续盈利两个社会企业目标之间的冲突等,在他看来,这些困难,需要社会多方一同探索平衡点。

  无论是乡村建设,还是社区治理,社会组织都需要链接包括款物和志愿者在内的多方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互联网和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网络募捐逐渐兴起。讨论网络募捐组织的透明问责,对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互联网公益生态尤为重要。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广怀和该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梦宇在《越透明越有钱?网络募捐项目筹资水平与信息公开的关系》中指出,经过实验分析发现:

  互联网募捐项目的信息披露情况确实能够提高项目的捐赠收入,其效果受到组织类型的影响。其中,与公募组织相比,非公募组织的完整性会产生负面影响;从个人项目来看,它的及时性能够影响项目的捐赠收入,但充分性和完整性与之没有明显的关联。另外,项目发布时间越长并不代表就能获得越有效的捐赠。

  而在志愿服务激励方面,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吕小康、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姜鹤和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童笑男在《中文志愿服务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验证》中指出,为了激励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探索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姜鹤介绍,目前志愿服务的发展受很多因素共同影响,需要用更系统化的框架分析志愿者的工作需求和资源因素等。其中,工作需求指工作所需的生理和心理成本,主要来自组织层面;资源因素则是一些激励性因素,如外界环境资源以及个体特质,其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个体特质,它对个体的情绪意图、行动和思维模式产生很强的影响。

  根据定义,研究小组进行了志愿服务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并通过验证发现,中国版的志愿服务效能量表有比较好的测量学指标的稳定性,可以用于测量中国情境下各类志愿活动中的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自我效能评估。姜鹤表示,接下来,研究小组还将继续探究在线平台能否在中长期提升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满意度、持续意愿,以及是否真正起到了长期的干预作用,并为现实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竹林论坛六篇“优秀论文”题目及作者

  《越透明越有钱?网络募捐项目筹资水平与信息公开的关系》

  郑广怀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王梦宇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社区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偏好及调试——基于“风险–绩效”模型分析》

  经凤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

  周晨阳  重庆工商大学本科生

  《中文志愿服务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验证》

  吕小康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

  姜鹤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童笑男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

  《官办平台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的多维嵌入及行动策略——以S公益慈善联合会为个案》

  周如南  中山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戴影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

  任霏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

  《儿童保护、资产建设与社会企业参与——以e农业计划的运作为例》

  肖棣文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章高荣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地方再生产的时空逻辑——基于民国时期北碚乡村建设的理论分析》

  宣朝庆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王茹薪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