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及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活动 > 综合及相关

回望2023·山西 增进民生福祉 润泽三晋百姓

时间:2023-12-19来源:中国社会报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

\

资料图片:沁县明德小学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小课堂。
 
本报记者   雷   耀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要。2023年以来,山西省民政系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等要求,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出了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不断推动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夯实兜底保障基础  提升困难群众满意度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在资金投入上优先考虑、重点保障,并将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纳入17项民生政策予以重点推进。2023年,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652元、每人每年6546元。全年下达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8.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7亿元。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6.6万人、农村低保对象85.9万人;保障城乡特困人员12.7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2.4万人次。
 
山西省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决策部署,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山西省民政厅会同各专项社会救助部门制订《民生政策宣传和部门间数字信息共享方案》,进一步打通部门间信息共享渠道。今年以来,省民政厅先后与人社、农业农村、财政、退役军人事务、乡村振兴、医保和省残联等多个部门开展了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全省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共归集了144万条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依托动态监测平台开展了兜底保障对象排查、扶残助学信息核对、低保考生信息核查等工作,累计向相关部门推送数据1500万余条,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实施了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扶残助学、养老保险、考费减免、参保资助、慈善赠药、个案救助等,不断提升综合救助能力。
 
为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山西省民政厅与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残联、省红十字会、省少工委等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提出建立由省民政厅牵头的救助帮扶工作衔接机制。相关成员单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打造面向困难群众的特色慈善活动和品牌项目,持续实施“小天使基金”项目、“天使阳光基金”项目、“博爱送万家”活动和特殊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在困难残疾人救助帮扶领域持续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在重点人群救助领域持续实施“特困妇女、儿童救助”项目,在助学兴教、健康守护领域持续实施“希望工程助学”行动、“及时雨应急救助”计划、儿童大病救助。
 
积极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方式。省级投入资金374.4万元,对特困人员开展康复治疗。同时,还在每个地市选取1个县(市、区)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在实物救助试点工作基础上,通过党建引领,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脱贫户、低收入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重点开展生活服务类、医疗健康类、清洁服务类、心理服务类救助服务,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救助需求。多年来,省民政厅组织各地积极推荐低收入家庭子女、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免费接受慈善职业教育。太原市投入3000万元,针对低保老人、困境儿童、特困人员、孤儿、特困职工等五类人员实施“爱心奶”工程。
 
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在全省民政系统开展“兜底解忧暖民心行动”,组织各级民政党员干部走基层、进社区,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解决其急难愁盼问题。各地在行动开展过程中,做到“领导带头包联入户、突出主题解忧暖心”。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实地走访摸排45.44万户困难群众,排查发现群众诉求9140条,解决有效诉求8849条,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35201人,新认定低保边缘人口6391人,通过慈善帮扶等救助230人,化解信访矛盾353件(次)。
 
实施养老提速工程  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提升养老服务,法治保障要先行。《山西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是一部专门针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省级地方法规,强化了设施保障,明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加强了对困难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明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扶持和保障措施,特别是加强了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考核力度、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信用监管及对违反规定的处罚和惩戒力度,标志着山西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迈入法治化治理新阶段。
 
为提升全省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山西省大力推动“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民生实事落实,突出抓好示范引领,注重培育服务品牌,着力引入市场机制,全面实施标准管理,全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养老院。
 
为确保“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如期完工运营,山西省民政厅提前谋划,及早部署,合理分解任务,明确工程项目条件、推进措施、进度要求和资金安排。厅党组会议每月专题研究、听取民生实事进展情况汇报,要求各级民政部门高效率推动、高质量完成。坚持“双周一调度、一月一排名”,积极督促各市按照时间节点,上下联动、全力推进,推动项目早日完工、早日运营。截至11月23日,全省100个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项目已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经过4年的摸索实践,在不断完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制度,系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山西省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和结果清单,不断压实责任、夯实基础、健全制度,对幸福工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推进,努力提升幸福工程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依托“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结合《山西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项内容,在社区开展集中供养、特困救助、困难帮扶、关爱探访等基本养老服务,推动解决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印发《山西省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方案》,全省初步摸排特殊困难探访关爱服务对象12万人,117个县区已开展探访关爱服务。
 
各地市也积极整合、盘活社区各类资源,大力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结合实际开展了市县两级幸福工程、社区食堂、社区助老服务站、助老中央厨房、社区助老幸福快车等一批养老服务项目,打造“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
 
为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山西省先后引进了一批知名养老服务企业,培育了太原易照护、大同398助老、晋城幸福汇、晋中华晟咱家等本土社区养老品牌,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养老生态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优化关爱保护服务  提升未成年人获得感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康。山西省民政系统始终秉持“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工作理念,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 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出台鼓励收养政策,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出台鼓励收养规定,为孤弃儿童回归家庭提供政策保障。5月,山西省民政厅联合省教育厅、公安厅、财政厅、医保局、残联等部门印发《关于鼓励国内家庭收养病残孤弃儿童的实施意见(试行)》,对被收养的儿童福利机构内养育的病残儿童和散居残疾孤儿,给予相应的基本生活、医疗和教育保障。为规范有序做好全省收养登记机关建设和收养登记有关工作,省民政厅制定出台《收养登记机关建设和收养登记有关工作指引》,明确收养登记机关职责和收养工作登记员的主要职责,对收养登记机关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明确收养登记档案的归档范围、要求等内容,各级收养登记机关均按照要求,加强收养登记机关建设,配齐建强收养登记员,建立完整准确翔实的收养档案。同时,省民政厅收集汇总现有收养相关政策,制作了收养工作政策法规汇编电子版工具书。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升精准化管理水平。山西省民政厅印发《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儿童入院离院工作指引(试行)》,完善养育照料、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等服务体系,对儿童福利机构全流程闭环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进行细化深化。与省残联联合印发《关于申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有关事项的通知》,推动将全省儿童福利机构纳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同时,联合省慈善总会开展“晋心护童·慈善康复”儿童福利机构康复质量提升项目,为各市儿童福利机构购买康复器具,总金额30万元。
 
以政策落实为抓手,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各儿童福利机构根据机构内所养育儿童的特点,在做好儿童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儿童康复、医疗、特教、心理健康、社工服务等工作。“养”,针对儿童年龄、身体情况,坚持分类分区管理,切实提高护理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治”,全省11个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均与当地医疗资源较好的医院建立起就医绿色通道,设置“明天计划”定点医院,有效解决孤儿“看病难、看病远”的难题。“康”,利用残联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提升了儿童福利机构康复能力和水平。“教”,儿童福利机构普遍采取设立特教班、与特教学校联合办学以及“送教上门”等方式,实现机构内适龄儿童全部纳入学籍管理,接受义务教育。“社”,通过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养育、医疗、康复、教育和安置等服务,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