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及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活动 > 综合及相关

益论沙龙·杭州专场——良渚社区公益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

时间:2018-07-27来源:本站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
7月21日,由国际公益学院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六期益论沙龙·良渚社区公益论坛在杭州举行。国际公益学院助理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傅昌波表示,创新基层社区治理,需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应提供更多政策和空间让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期望良渚文化村社区基金会能够依托深厚文化传统、借鉴全球先进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基金会树立典范。
 
浙江省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副主任高志涛,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江山舞,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国际公益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杭州市余杭区民政局副局长费文桥及浙江万科南都董事长、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王海光、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张宇、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瑞合等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界和公益界代表共计百余人出席论坛。
 
杭州市余杭区民政局副局长费文桥表示,希望基金会按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要求参与社会治理、社区治理与社区融合。积极尝试探索,成为凝聚力量、服务民生、动员居民、促进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余杭的新平台。

\
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揭牌
 
2018年4月25日,“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在余杭区民政局登记注册,获得基金会法人资格,成为杭州市首家“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社区公益基金会,基金会党建小组也同步筹建。良渚文化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成立,正是EMP2016春季班学员张益合行动计划的完美落地。
 
基金会由2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小区的良渚文化村村民与南都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基金会以让社区生活更美好为使命,以把良渚文化村建设成“一个理想生活的地方”为愿景,以良善的初心,补位政府社区和开发企业,通过温良的参与方式推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共建并推动改良,同时也为爱心捐赠者、社区公益项目、热心志愿者之间搭建一个可持续的公益平台。
 
仪式上,“舞态良渚”、“北归2.0”成为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首批资助的公益项目。舞态良渚是以舞蹈连接自身、连接社群、连接所在环境的创新舞蹈项目。北归2.0是一个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爱心车队。

\
社区基金会最应该在中国生根发芽
 
“社区公益——探索实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公益高地——人人参与、全民公益,杭州社会组织的发展机遇”成为论坛主题。十余位与会专家就社区治理要素、政府、商业和NGO在社会治理中的关系、村民公约对社区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
 
徐永光表示,“社区治理需要创造机制,建立利益纽带模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居民们共同集资成立基金。有了社区居民参与所有的事情就不一样了。仅有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基金会资助,社区居民服务对象不参与,这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会呈现负面。让居民关心关注,社区基金会举办活动,这样社区就能活起来。”
 
徐永光还指出,“当前,在中国冠以‘社区’名字的基金会有159家,效果大多有限。希望良渚文化社区基金会能够给中国的社区基金会提供一种好模式,村民参与服务社区,社区居民为整个社会做公益。良渚有近2万居民,如果今后形成上万个以个人冠名的基金用于服务社区居民,这将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傅昌波表示,“社区基金会是我国现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基金会,对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意义重大。‘法治’方面,党和政府要提供更好的公共政策、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自治和德治方面,可以放手让社区大胆探索。特别是德治,光靠灌输价值观和理念往往难以奏效,必须通过社区层面的努力,将道德伦理的说法变成社区居民的活法,才能真正达成德治。”
 
傅昌波指出,“从美国、加拿大的实践看,社区基金会与捐赠人服务基金模式有天然的契合度。良渚文化村社区基金会可以探索捐赠人服务基金模式,为社区范围内有资源但没有时间或精力做公益的法人或个人提供专业支持。同时,在建设智慧社区、探索科技赋能方面,社区基金会也大有可为。”
 
江山舞表示,“社区不仅仅只是自然生态上,更多还得上升到人文和社会的,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公益组织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到城市就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江山舞同时指出“城市中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是社区,社区治理最核心的要义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过程中,公共事务不在是一家包办而是应该多元化进行,体现民主协商,内涵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余杭区民政局副调研员谢江莺表示,“社区治理核心在人、重心在下移。村规民约的制定就是法治,由文化村村民自下而上的,解决了公益文化、公益规划、公益资源的问题。余杭区已实施城乡社区‘善治计划’,全区187个社区,希望条件成熟或问题社区来参与‘善治计划’。”
 
金锦萍表示,“社区基金会不仅是地域概念,更是利益共同体。评估社区基金会的关键信息,就是有多少钱来自社区,本地居民参与多少,占比多少。中国社会大多喜欢直接赠与,但专业化和持续性地开展公益事业才是更理性的行为。”
 
国际公益学院积累了一批社区治理和社区基金会的研究成果,王振耀院长、黄浩明教授、傅昌波教授、朱健刚教授、饶锦兴研究员等是我国研究、推动社区基金会的先行者。学院先后承接了政府、基金会委托的相关研究课题,并于2018年1月联合宏明国际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等共同发起“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平台”,开展社区治理政策研究、培养社区公益人才、打造社区治理的学习中心、指导中心与国际交流中心,共同推动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激发社会活力。
 
为推动社区基金会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回应我国社区基金会职业经理人培育需求,解决我国社区治理领域资源供给不足问题,“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平台”发起“香柏计划——社区基金会高级研修项目”,首期课程于今年7月启动,来自全国的18个省市的30余名社区基金会管理人员参与研修。香柏是“扎根+希望”的象征,寓意是扎根社区,追求卓越,播下希望之意。我们期盼社区基金会职业经理人以社区慈善为使命,具有卓越的专业能力,为社区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