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及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绿色环保 > 综合及相关

生态文明建设落脚点?县域点亮绿色化希望

时间:2015-07-23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在哪里?如何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

  近日,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的中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张家港)高层研讨会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会上深入研讨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发展的路径和机制。

  最根本 上承国策下安民心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之后,党中央今年又加入了“绿色化”,凸显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祝光耀表示,绿色化赋予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和新要求。从经济领域的范畴来讲,绿色化要求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从社会领域来讲,绿色化倡导生活模式、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从思想领域来说,绿色化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只有把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才能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新方式、风尚。

  县域美,则中国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县一级是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林震表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最接地气,也是最为根本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义丰说:“县域的发展,事关经济发展的大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域转方式、调结构和新五化发展的动力和战略支撑,构筑起县域发展的核心体系。”

  郡县治天下安。县制两千多年不变,成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式,谋划县域大局,上承国策,下安民心。张义丰认为,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要做好纵深研究和比较研究,把功夫做足,把绿色化做深、做透。立足于区域经济再看县域经济,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明确绿色化方向。

  因为上要连接省市,下要带动乡镇、村,所以县域是一个重要枢纽。因此,县域是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是绿色化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

  最严峻 责任很大能力很弱

  目前,在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领域里,县域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表示,县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任务中压力大,环境保护任务也重。有些县域的自身承受能力有限,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好协调。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部主任万军说:“县域抓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文明时,面临着3个挑战:一是环境空间的管控。目前环境空间缺乏一个系统的管控,保护体系和路径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环境承载力超载的问题;三是仍有保护环境是阻碍地方发展的绊脚石这类思想的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城乡间的差距在扩大。

  庄国泰表示,很多中西部的县里环境保护力量很弱,肩负的责任很大,实际的能力和权力很小,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所以,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县环保部门的责

  任定位、任务分工,可能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议题。

  绿色化是个形象的表达,生态化是内在机制的表达。张义丰指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围绕如何绿色化来做规划,绿色化如何在地方像前4个“四化”一样落地,差距还很大。

  最迷惑 发展路径如何选择

  现在全国有一千多个县(市)在开展生态县(市)建设。国家也在探索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庄国泰表示,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来推进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县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怎么来分配;二是生态经济体系怎么来做,县里还要发展,不唯GDP,不是不要GDP,如何构建起绿色GDP;三是它的生态人居体系、生活体系,包括它的绿色化怎么来推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祝光耀认为,加快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路径,要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要确立绿色发展新格局,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要建立绿色发展新机制,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力;要描绘绿色发展新蓝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要营造绿色发展新氛围,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万军说:“县域单元将是‘十三五’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一定要在县域单元上抓落实,打造县(市)绿色化发展的空间管控平台。”万军建议,在县域层面上,要划定生态红线,并统筹各部门生态保护区和类型;基于水气自身规律,建立分区分类的管理平台;将环境总体规划作为多规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划。

  同时,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办法、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祝光耀表示,在县域来讲,研究新一届的“十三五”规划也要按照中央既定精神,怎么来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划。我们国家区域差别非常大,不同地区发展到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尽管区情、民情差别很大,但是实现绿色化生态文明的目标应该是相同的。

  资源禀赋缺乏,环境容量不足

  生态文明如何托起美丽港城?

  到过江苏省张家港的人,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环境好。但是,30年前的张家港,环境却是“脏、乱、差”。

  家住杨舍镇城西街道云盘社区的47岁居民汪秀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张家港人。她说:“30年前,我们农村老百姓对河道水环境有句形象的说法,即60年代淘米烧饭、70年代洗衣汰菜,后来连鸭子也不敢下河滩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家港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改,城区河流水质明显变好。汪秀琴说:“如今,我家后面的东横河碧波荡漾,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驻足、垂钓。”

  张家港是通过哪些举措,走上绿色化发展道路的呢?

  坚持生态优先

  强化制度保障

  张家港是一个港口城市,一个以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总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除去水域,陆域面积不到800平方公里,承载150多万人口、3万家企业,其中有117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实力一直在全国县级市排前三甲。

  在这个地域面积不大、资源禀赋缺乏、环境容量不足,又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张家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不断强化生态制度保障,切实提升绿色行政水平。

  多年来,市级领导班子几经交替,但重视环保、建设生态的决心从未动摇:从编制完成国内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到相继出台2009~2011年和2012~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意见、《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再到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810工程”之“十大生态建设工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融合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党政干部决策、管理、执行各环节。

  张家港市委书记姚林荣表示,我们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筑牢生态防线。把“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党政干部决策、管理、执行的全领域。

  坚持双重考核

  实施责任审计

  在绩效考核上,张家港始终坚持“绿色GDP”考核机制,严格实行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双重考核。

  比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双山岛旅游度假区被确定为不开发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在此基础上,专门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将新兴产业、腾笼换凤、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年度区镇千分制、部门百分制考核体系,持续加大考核权重、定期通报考核结果,使绿色元素成为科学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

  2014年底,率先出台《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重点从环境治理、资源节约、生态效益、群众评价等方面,对相关领导履职情况进行任中和离任审计。对发生严重破坏生态红线、造成恶性群体环境纠纷等情况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审计结果归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作为评先创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说:“在新型城镇化方面,我们进一步强化生态危机的意识,优化城镇发展的模式,制定和完善城镇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在县域上,这是总体目标。张家港的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的指标,有5个方面18个指标,我觉得非常好。开展生态资产的评估,也是开展生态离任审计的一个重要支撑体系,如果没有这个,可能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还着重在污染治理上。”

  加快产业转型

  发展循环经济

  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市长朱立凡表示:“这么多年来的发展,节能减排的倒逼压力有增无减。以前的粗放式发展已没有出路,绿色化发展势在必行。绿色化对张家港来讲,最核心的事情就是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走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张家港加快产业转型,构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今在工业上,张家港重点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已初步形成以页岩气、光学膜为支柱的新材料,以LED、锂电池为主体的新能源,以智能装备、再制造为代表的新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记者来到康得新光学膜产业基地,投资46亿元的一期项目已于2013年11月建成投产,当年销售23亿元、入库税收2.3亿元,去年税收近5亿元。

  张家港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康得新集团拟在今年年底前启动建设二期项目。总部也从北京搬迁至张家港市,成为苏州市值第二大上市公司。在全市纳税大户中,除了原有的沙钢、永钢等传统企业外,新增一家纳税超5亿元的企业,对张家港市产业结构、纳税结构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璇说:“作为新能源生产企业本身,在厂房建设、环境治理、节能降耗上,我们都非常注重绿色环保。”

  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张家港早在2003年率先编制完成《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布局。

  这几年,张家港市先后否决或劝阻各类工业污染项目600多个,其中包括投资上百亿元的超大型项目。

  朱立凡表示,张家港保税区大力推行“绿色招商”,不仅看项目先进性和环保性,更要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努力引进一批具有“节点”作用的项目,使上家企业的废料成为下家企业的原料,由此形成数条工业循环链。

  严守三条红线

  实行生态修复

  张家港一直严守耕地利用、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对基本农田雷打不动加以保护,把仅有的香山、凤凰山、双山、黄泗浦等划为自然风景名胜区,列为现代化建设“十大生态建设工程”进行合理开发保护。

  同时,按照“先天不足后天补、自然不足人工补”建设理念,切实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再造力度,重点推进市域空间“增绿、护山、活水、造景”,成功把废弃窑洼地建成景致宜人的张家港公园,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风光旖旎的暨阳湖生态园,把市区东郊的废弃地建成生物多样性森林公园——梁丰生态园,把昔日被称为“龙须沟”的小城河建成如今的市民休闲“会客厅”。

  朱立凡表示,绿色化对环境保护来讲,我们感到就是要出狠招、实招、硬招、新招抓治理、抓保护、抓修复。

  记者在位于张家港市保税区(金港镇)香山景区看到,湖面开阔,水质如镜的香山湖碧池映天,构成一幅湖光山色的画卷。

  景区负责人介绍说:“以前香山由于采石,山体裸露。后来张家港决定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废弃采石场、石塘进行山体护坡、植被修复,配套道路、景点、主题公园,打造成为4A级景区。每天早锻炼、晚锻炼的人流量都达到万人左右,也是市民双休日休闲的好去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义丰说:香山是在生态修复基础上进行生态再开发建设的4A级景区,如果能够做成中国生态名山,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解读生态修复基础上如何再保护的问题。

       地方经验

  深圳市盐田区:实施GDP与GEP双核算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一贯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战略定力,提出以“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机制,推动辖区绿色化发展。

  虽然盐田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但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高群众生态环境福利?如何精细化评估辖区生态环境质量?拿什么指挥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建设,盐田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2013年,盐田区出台《关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未来几年工作的主轴,并将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研究列为《盐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2013年~2020年)的重点项目。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数据比较分析,盐田区于2014年率先提出城市GEP概念,创新建立了城市GEP核算理论和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了“自然生态系统价值”和“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价值”。

  2014年,盐田区委托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对2013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进行核算,核算结果为1015.4亿元;2015年,盐田区又委托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对城市GEP进行初步核算,结果为1070亿元;在GDP增长8.9%的情况下,城市GEP仍然增长5.4%。

  通过核算,一是能够灵敏地找出城市生态环境的薄弱点位,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提供依据;二是能够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与产出效率。2014年,盐田区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治污保洁等生态文明建设支出达7.74亿元,城市GEP同比增加54.4亿元,说明盐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效益高。

  此外,2014年盐田区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区生态办对照城市GEP核算指标,将指标转化为职能单位的任务开展考核。

  盐田区通过建立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实现对经济、生态系统变化情况进行常态化跟踪评估,将城市GEP具体指标分解至生态文明建设年度任务中,并纳入领导干部勤政考核,促使党委政府转变“唯GDP”执政理念,推动盐田区经济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探寻真正适合盐田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同时也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武汉市蔡甸区:勤做加法 巧做减法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位于武汉的西南大门,长江、汉江夹境而过。蔡甸拥有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九真山、嵩阳山国家森林公园)、3个重要湿地(国际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后官湖、省级湿地公园索子长河)、27个湖泊和近百座山体,构成武汉近郊最优质的生态空间。

  几年来,蔡甸区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连续8年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十强行列。同时,蔡甸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减法”,全区生态环境也得到同步提升。

  蔡甸区勤做“加法”,优化生态环境,构筑绿色生态空间。大力推进“十百千万”生态工作建设、大规模推进园林绿化、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强采石迹地治理、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

  蔡甸区打造十大生态景区,构建110公里后官湖郊野绿道和100公里水上生态景观旅游通道,推进千户生态农庄、千亩现代生态农业体验园、千亩世茂嘉年华休闲体验区建设,发展万顷芦苇海、万顷野莲花海、万顷油菜花海、万亩彩叶园、万亩花卉产业园等生态观赏项目。

  蔡甸区整合区域内湖泊、湿地、森林等生态要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构建“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生态框架。强力推进后官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索子长河生态治理、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湖泊河流水质全部恢复到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对全区27个重点湖泊实行“湖长制”管理,既有效保护了湖泊河流水质,又提高了水产品品质。

  蔡甸区还巧做“减法”,推进节能减排,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以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重点,切实做到“四个一批”,即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一批;实施环保工程,技改提升一批;强化监管,全面整改一批;限量养殖,全面迁转一批。

  同时,蔡甸区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节能环保作为招商引资的“第一标准”,坚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严控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入驻。对限制发展工业的中西部街乡镇,加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考核权重,街乡镇引进的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区级工业园区,实行税收按比例分成,力促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此外,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成都市温江区:绿色考核促绿色新政

  温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平原腹心,生态优良,环境优美。近年来,温江区坚持“生态优城”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温江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行绿色行政,尤其是推行“绿色考核”机制。今年印发了《温江区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实施办法(试行)》,将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的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鲜明“绿色政绩观”考核导向。并建立生态资产审计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

  温江区通过实施绿色工程和蓝天碧水工程,充分利用20万亩花木资源,建设1500公顷天然林、花木生态开发保育区,以及湖泊湿地保护区,建成28个城市林木主题公园,建设了“幸福田园”、“水立方”等一批区域生态综合体。充分利用都江堰灌区自然水系资源,以4条主要河流为重点进行全流域综合整治,开展沿河景观打造、生态修复及沿河生态走廊建设工程,恢复河渠原生态风貌。

  温江区坚持绿色转型,发展生态产业经济。把培育生态产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形成具有温江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

  重新布局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新城、科技产业新城和生态旅游新城三大园区,体现产城一体、生态优先,实现了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优化提升。严格项目准入的生态刚性约束,实行环保“一票否决”。近3年温江区共取缔、关停和搬迁34家污染企业,依法关闭养殖场1000余户,既为优质项目发展腾出了空间,又有效减少了工业能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温江区坚持把绿色环保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倡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建设。高标准编制完成《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国(温江)生态文明建设特别实验区创建方案》,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建“中国(温江)生态文明建设特别实验区”,力争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成功经验、发挥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