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及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组织NGO > 综合及相关

爱心助残,社会组织在行动—— 汇聚温暖之光 照亮前行之路

时间:2024-05-17来源:中国社会报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他们犹如视障人士的眼睛,让视障人士“看见”世界的精彩;他们犹如肢残人士的双腿,陪肢残人士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犹如听障人士的耳朵,架起听障人士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犹如智障人士的光,为智障人士的成长聚力赋能……近年来,为了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各地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在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针对残障人士的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助残活动,用周到贴心的服务让残障人士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今日,本报聚焦社会组织在回应残障人士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讲述社会组织照亮残障人士前行之路的暖心故事。
 
愿是你的 眼 ——帮视障人士“看见”世界的精彩
 
\
 
本报记者   刘静静
 
蓝天白云、红墙碧瓦、四季变换……视障人士该如何“看见”世界的这些精彩呢?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2013年,专业助盲的社会组织——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该中心致力于通过视觉讲述为视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文化服务,带领视障人士走进大街小巷、给视障人士讲述电影、开展盲童阅读援助计划……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助盲、教育助盲的道路。
 
“大家的正前方是钟楼,墙面是灰色的;大家的身后是鼓楼,墙面是红色的。”5月10日,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资深视觉讲述志愿者孟赪兵在钟鼓楼广场为视障人士描述着周边的环境,“现在广场上有很多人,有老人在跳广场舞,有年轻人在打羽毛球,还有孩子在踢毽子……”这是她和其他志愿者带领视障人士开启的一场以“看见世界 共享美好”为主题的城市徒步活动。
 
在烟袋斜街,视障人士触摸着微缩景观,感受这条历史街区的文化底蕴;走上银锭桥,视障人士听讲解员讲述老北京的历史……“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烟袋斜街,通过参加活动,我更加了解了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年65岁的视障人士张女士高兴地说。
 
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执行主任曾鑫告诉记者,为了让视障人士“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该中心专门创办了为视障人士讲电影的“心目影院”,帮助视障人士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
 
记者在“心目影院”看到,影院内约有六七十个座位。银幕上的画面不断切换,观影的视障人士屏气凝神,跟着主人公的情绪悲喜转换,他们除了能听见电影原有的对白和音效,还能听到电影讲述人对画面的生动解说。“镜头一转,夜幕降临了……”“这是一个小公园,女主人公穿着一件白色的连衣裙……”为了让视障人士更好地了解电影细节,讲述人在切换镜头的间隙迅速组织语言,将画面和台词转化为极具镜头感的解说词。“这需要讲述人前期做大量的功课,反复观看电影,打磨出凝练、生动的讲解词。有时候,讲述人还要对一些专业内容或晦涩的信息进行知识普及;提前准备好一些模型放到视障人士手中,让他们以触摸的方式建构认知。”曾鑫介绍。
 
肖先生是“心目影院”的常客,在他心里,“看”电影不仅能开阔视野、丰富生活,还能拓宽自己的社交面。以前的他,常常因视力残疾而感到生活枯燥、压抑。到“心目影院”来“看”电影后,他结交了很多朋友,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如今的他,成了电影放映前的主持人,通过与观众的互动进行暖场,和视障人士分享有趣的话题。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视障人士“看见”书中的世界,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还实施了盲童阅读援助计划,为视障儿童制作有声图书;将纸质版书籍制作成电子书,便于视障儿童通过读屏软件进行阅读;邀请名人、作家向视障儿童分享阅读经验,引导他们读好书……
 
“和视障朋友一起看世界”是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始终秉持的初心。“我们想尽己所能,并呼吁更多社会爱心人士,成为视障人士的眼睛,把精彩的世界讲给他们听。”谈及未来努力的方向,曾鑫说。
 
愿是你的 耳 ——为听障人士搭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
 
本报记者   祝   闯
 
伸出一只手或双手,拇指向前弯曲两下,模拟一个人鞠躬的样子,面带微笑……这就是手语中的“谢谢”。前不久,重庆两江新区知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天宫殿街道丁香路社区开展了一场“‘手’护社区,用爱聆听”活动,为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培训手语。“以前只觉得手语是听障人士的交流工具,今天学习后发现手语也是一门很美的语言。”社区居民孙娜说。
 
知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2022年,创办人彭霖倩自己就是一名听障人士。两年来,彭霖倩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努力为更多有需要的听障人士提供优质服务。他们最先关注的是听障女性和听障儿童。
 
为保障听障女性在婚恋、职场中权益不受侵害,该中心于2022年9月启动了一个关注听障女性身心健康的项目,专门制作了包括听障女性两性关系法律科普视频、科普手册及《无障碍救助指南》等在内的多媒体无障碍科普工具包,让听障女性知道什么是侵害权益的行为、应该如何应对和维权。
 
“截至目前,我们组织拍摄了12部反家暴的听障女性科普短视频、1部听障女性微型纪录片《她们的声音》,还在线下举办了多场针对听障女性的身心健康培训班,科普视频和讲座视频等在线播放量已近100万次。”彭霖倩说。
 
在与听障人士的交往中,彭霖倩发现,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培养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出焦虑、敏感等情绪。为此,知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开设了针对0—8岁孩子的绘本养育课堂。
 
抓住绘本故事的关键环节,用手语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再结合绘本内容做亲子游戏……课堂上,老师们口语和手语齐上阵,给听障儿童讲述绘本故事并演示互动游戏,教家长辅导孩子阅读,帮助他们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拉近亲子关系。
 
据彭霖倩介绍,绘本养育课堂涉及心理认知、沟通交往等内容,通过线上讲座与线下工作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今年,知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还承接了重庆两江新区民政部门的一个公益项目——“传递无障碍理念、营造无障碍社区”,到社区开展线下活动,宣传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让居民、志愿者和社工对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更充分的了解。
 
从听障女性到听障儿童,从关注个体到关心全体,致力于为听障人士提供服务的知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直在努力奔跑着。彭霖倩坦言,作为一名听障人士,她深知这个群体生活中的不易,更清楚他们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哪些帮助,“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愿是你的 腿 ——带残障人士奔向“诗和远方”
 
\
 
本报记者  刘静静
 
“西藏美如画,最炫是拉萨。最美青藏线,但愿再相见……”5月1日,结束了7天西藏之行的刘先生坐上了返程的列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他,写下了上面这首小诗来记录此次旅行。虽然身患重度肢体残疾出行不便,但“走出家门看世界”一直是刘先生的心愿。如今,他的这个愿望实现了。
 
今年45岁的熊红霞,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2013年,熊红霞遇到了几名残障人士,他们想去四川九寨沟旅游,但找了好几家旅行社都不提供服务。“看着他们失望的眼神,我很心疼,很想帮助他们。”熊红霞回忆道,这件事带给她很大触动。于是,熊红霞成立了四川圆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专门针对残障人士实施“圆梦之旅——无障碍旅游计划”,带领他们走出生活的沉闷,感受“诗和远方”的美好。
 
然而,带着残障人士旅游并非易事。“对残疾朋友来说,一个小小的台阶都可能成为巨大的障碍,他们太不容易了。”熊红霞感慨道,为了制定合理化的旅游路线,四川圆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每年都面向残障人士开展线上心愿征集活动,梳理出最受大家欢迎的地点。同时,综合考虑天气、交通等因素,确定旅游路线。每次出游前,工作人员都会提前考察酒店、公共卫生场所等,确保残障人士出行安全。
 
在海南细软的沙滩上,看夕阳斜照,听波涛翻滚;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闻绿草清香,看马儿欢腾……近10年来,四川圆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已带领数十万名残障人士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来自四川省眉山市的周女士是一位肢体残疾人,她给熊红霞打来电话,说自己已在床上躺了15年,就想到外面去看一看。后来,周女士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游览了九寨沟,在原始森林中拥抱大自然,在奔腾流动的瀑布旁歌唱。“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亲眼见到这么美丽的风景,这一次远行,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精彩。”周女士说。
 
“走出家门的一小步,改变的可能是他们的一生。”熊红霞欣喜于无障碍旅游带给残障人士的积极改变,“有一位高位截瘫的女士参加了活动后,变得越来越乐观开朗,还勇敢地开启了创业之路,日子越过越红火。”
 
熊红霞告诉记者,多年来,四川圆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致力于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就业创业、文体素质拓展、心理关爱以及无障碍环境建设。他们根据残障人士的旅行体验,形成一份份调研报告,为推动旅游景点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要想让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熊红霞这样说。
 
愿是你的 光 ——让智障人士更好融入社会
 
\
 
本报记者   祝   闯
 
洗漱打扮、打扫家务、打工挣钱……这些在普通人眼里很平常的事情,对于智障人士来说却并不容易。在湖南,有一家名叫长沙市天心区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慧灵服务中心)的社会组织,专门为16岁—60岁的中、轻度智障人士提供生活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训练、职业教育和支持性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学习生存技能、融入社会。
 
今年35岁的小薇是慧灵服务中心的一位服务对象。2020年1月,小薇的父母将她送到中心,希望她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变得独立些。小薇在这里学的第一课就是——“如何自己回家”。
 
在和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后,工作人员尝试着让小薇独自回一次家,在她身后细致观察并加以保护。那一次,小薇坐上了公交车,却只顾着东张西望,差点坐过站。下车后,她在家附近的小公园玩了好一阵,又因找不到厕所弄脏了裤子。最终,小薇的“第一次自己回家”尝试失败,工作人员把她送回了家。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工作人员每天下午都跟着小薇一起“回家”,带她辨认标志性建筑,教她记公交站名,还把沿途的标识牌、公共厕所、公交站拍摄下来,帮助她记忆……一个月后,小薇终于学会了独自回家。
 
“在真实社区环境中开展工作,让服务对象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慧灵服务中心主任高翔表示,帮助智障人士学会独立生活,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工作目标。
 
41岁的智障人士小茹也是慧灵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如今的她,不仅学会了刷牙洗脸、穿戴衣物、打扫收拾,还在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指导下学会了制作折纸、串珠等手工艺品,掌握了独自生活的本领。“我们和一些企业合作,指导智障人士做一些简单的代加工。”高翔表示,这种辅助性就业训练,可以很好地锻炼智障人士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实现就业。
 
智障人士小喆是一家酒店的保洁员,他工作起来很认真,看到哪里不干净就会主动打扫,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我们注重培养小喆的职业技能,经常引导他参加手工制作活动和定岗实训,为他独立就业打下了基础。”高翔介绍,2023年10月,在中心就业辅导员的支持下,小喆参加了长沙市残障人士专场招聘会,顺利获得了成为一名酒店保洁员的工作机会。
 
高翔告诉记者,为支持智障人士适应就业岗位需求,就业辅导员为他们提供开发工作岗位、制订就业计划、陪同就业等服务,给予2—3个月的密集支持,帮助他们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内容。
 
如今,慧灵服务中心已帮助很多智障人士实现了稳定就业,保洁员、服务员、理货员、裁缝……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自己赢得有尊严、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