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及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活动 > 综合及相关

“四下基层”增进八闽大地民生福祉

时间:2023-12-28来源:中国社会报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编者按
 
“四下基层”即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民政工作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政策落实在基层、工作成效体现在基层。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扎实开展,“四下基层”是重要抓手。在“四下基层”的发源地福建,民政部门是如何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近日,本报记者分赴宁德、厦门、莆田、泉州等地采访,近距离感受“四下基层”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
 
宁德市紧盯农村老年人用餐需求——
 
用健康餐提升幸福感
 
本报记者 柳 旭
 
天色渐暗,灯火点亮,霞浦县三沙镇街头车流如织。在商贩们沿街摆放的摊位前,人们正在为晚餐挑选食材。
 
在巷子尽头的一个小院里,20位老人已在屋内就坐,每个人面前的不锈钢餐具里是荤素搭配的晚餐,屋内满是饭菜香气。这里是东澳村幸福院,也是一家互助孝老食堂。
 
80岁的刘雄坐在靠里的一张桌子,霞浦县社会福利事业服务中心主任陈鸿走上前和老人聊起来。
 
“饭菜口味怎么样?”
 
“很好,很好!”
 
“每天都来这里吃饭吗?”
 
“每天都来。”
 
“家里有人做饭吗?”
 
“一个人的饭最难做,不算采买时间,炒一荤一素两个菜,少说也要三四十分钟,还是在食堂吃更方便。”
 
据了解,刘雄的老伴在城里帮女儿带孩子,他平时一个人住在村里,早上主要吃稀饭,中午经常多做点菜,这样可以吃好几顿。“他的情况在霞浦县很普遍,农村独居老年人的日常吃饭问题是很多家庭的急难愁盼。”陈鸿说。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父亲一个人住在农村老家,经常一天就吃两顿面条。”宁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科科长陈锋告诉记者,农村独居老年人在全市老年人口中占比超过三成,他们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吃饱饭早已不是问题,但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影响,农村老年人吃隔夜菜、隔天饭的现象仍相当普遍,既不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又增加了在外上班子女的内心牵挂。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农村老年人吃上新鲜菜和热乎饭,宁德市民政局于2019年在老龄化程度高、独居老人多的古田县开展调研,在摸清老年人用餐意愿的基础上,试点开办互助孝老食堂。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市民政局于2020年印发了互助孝老食堂建设指南,指导各地推进相关工作。经过几年实践探索,“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方式逐步形成,互助孝老食堂建设也被列入宁德市“十四五”规划,发展步入规范化轨道。
 
“今年,我们还与市标准化协会共同制定了全省首个老年人食堂服务管理地方标准——《互助孝老食堂服务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陈锋告诉记者,市民政局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互助孝老食堂向村民或者商贩购买蔬菜、日用品时拿不到发票,导致财务无法入账。针对这一问题,《规范》明确了物品采购报销应提供发票和明细,农副产品在购买时不能提供发票的,在审批手续完备后方可入账,所有票据应由经办人、第一责任人签字确认。同时,《规范》要求各乡镇经管站负责在村委会账户单独设置互助孝老食堂会计科目或由村委负责人单独设立专户专账,互助孝老食堂结余只可用于食堂的经营和再投入。
 
“只有做好财务规范管理和公开公示,才能保障互助孝老食堂长期稳定运营、持续健康发展。”据陈锋介绍,全市目前已经建成664个互助孝老食堂,90%在农村地区,日均服务1.6万余名老年人。
 
“我家就在旁边,走过来用不了2分钟,刚才去七都镇看戏了,所以来得有点晚。”临近下午5点,在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金涵村中心孝老食堂,兰亦忠端着餐盘坐到电视机前的一张餐桌前,夹起一筷子菜放在米饭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中午和晚上都有饭,每顿都是两荤两素一汤,400块钱一个月,我觉得挺合适。”
 
“有6位老人在食堂用餐,还有18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送餐到家。”金涵村党支部书记雷官永告诉记者。话音刚落,送餐员钟庆孙戴着头盔走进孝老食堂,拿上几份已经打包的饭菜,放进电动自行车的货箱中,小心翼翼地用保温材料盖好,骑上车一拧电门,一眨眼就蹿出了小巷。
 
拐了两个弯后,钟庆孙在一栋老屋前停下车,78岁的黄家寿拄着拐杖已经等在厅堂。“他无儿无女,平时一个人生活,自己开火做饭既不方便又不安全。”雷官永说,“现在,每天有人把热饭送上门,老人吃得舒心,我们也放心。”
 
“通过深入调研,结合本地实际,宁德市的互助孝老食堂突出需求导向、注重资源整合,有的互助孝老食堂开辟了‘孝老爱心菜地’,组织老年人开展种植,收获的蔬菜不但能供应本村食堂,还可以配送给邻村食堂,既减轻了食堂的开支负担,又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体现了‘互助’的基本原则。”宁德市民政局局长陈仕嵩告诉记者,近年来,宁德市持续探索老年人助餐模式,除村(居)领办互助孝老食堂外,还推动创新“中央厨房+社区餐厅”“物业公司承办”等多种方式,在一些老年人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通过“邻里寄餐”的方式解决用餐难题,让助餐服务覆盖更多的地区和老年人。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老年人吃得更健康、更安心,今年以来,宁德市各级民政部门深入127个乡镇(街道),开展148次调研,收集3750份问卷,梳理形成45条有代表性的服务对象意见和建议。“所有努力都为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让互助孝老食堂办得起、办得好、办得久。”陈仕嵩说。
 
厦门市将“四下基层”工作方法融入社会救助全流程——
 
把精准的服务送到百姓心坎上
 
本报记者 周冉冉
 
政策家家户户知晓,帮扶“点对点”支援。福建省厦门市民政局将“四下基层”工作方法融入社会救助全流程、各环节,创新设立社会救助流动驿站、推行“一事一议”工作机制、推进“慈善+救助”进社区等,把利民的政策、精准的服务送到百姓心坎上。
 
流动驿站 把救助政策送入家家户户
 
“您帮我看看,我这种情况能申请低保吗?”听说今天有镇社会事务办的工作人员到村里来办理业务,罗大姐急忙带着资料来到翔安区内厝镇赵岗村便民服务中心。
 
“我老公前阵子生病去世了,孩子还在上学,我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时间打零工……”听完罗大姐的讲述,内厝镇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蔡清芬登记了她的身份信息。“您这种情况,符合申请低收入家庭的条件,我现在已经受理了。回到镇上,我会核对您的家庭经济状况信息,5—7个工作日后给您反馈。”
 
“以往群众申请救助,要先在村里提出申请,信息再递交镇上受理。如今有了社会救助流动驿站,我们到各村轮流办公,受理端口前移,办理流程优化,群众不出村就把政策了解清楚了、救助申请办妥了。”内厝镇社会事务办负责人陈阳明介绍道。
 
据了解,今年以来,翔安区民政局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法,加强市、区、街(镇)三级联动,以内厝镇为试点,建立社会救助流动驿站进村(居)工作机制,通过政策宣传、救助受理、志愿服务、资源链接四个“一站通”,把社会救助服务送到困难群众家门口。
 
11月29日,翔安区民政局在内厝镇黄厝村开展社会救助流动驿站进村(居)活动,对黄厝村“两委”、专职社区工作者、残疾人联络员、小组长等进行政策培训,并根据累计参训次数、时长及达标情况,现场授予“社会救助政策明白人”证书。
 
“接受政策培训后,我对社会救助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小组长老黄说,自己对小组内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很熟悉,对照政策掰着指头一户户想,很快就找到两户可能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当即打电话询问对方的申请意愿,得到肯定答复后,让对方带上材料,到流动驿站现场提交。
 
“一些群众家里确实有困难,但因为不了解政策,也没主动申请,经过流动驿站宣传后,提交了救助申请,解决了生活中的燃眉之急。”陈阳明说道。
 
为了让更多群众知晓政策,让更多基层工作人员掌握政策,社会救助流动驿站还通过村村响广播、村居微信群等途径广泛宣传,同时针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入户“点对点”精准宣传。截至目前,共培训“社会救助政策明白人”13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500多份,为200余户开展“点对点”精准宣传;排查群众3000多户,现场受理救助申请100多户,审核通过85户。
 
一事一议 解决百姓特殊急难事
 
“我们在日常走访调研时发现了一些很特殊的案例,通常伴随较为复杂的家庭经济情况,能否将其纳入救助往往存在争议,区民政局感到难以判断。”厦门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徐克介绍道。
 
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特殊个案,针对遭遇特殊急难事导致基本生活面临困难的群众,厦门市民政局印发《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工作规范》,通过召开社会救助联席会议、部门会商、专项研究等方式,建立社会救助 “一事一议”工作机制,明确了市、区、街(镇)、村(居)各级职能权限,规范办理流程,提高社会救助可及性、时效性和规范性。
 
徐克拿起一份厚厚的《“爱心济困”救助帮扶案例汇编》,里面汇总了12期采取“一事一议”工作机制解决群众特殊急难事的典型做法。
 
“比如51岁的叶女士,丈夫已去世,她带着读六年级的女儿生活,收入来源只有每月2255元退休金。她们家有100多万元债务,名下有保障性住房,每月要还2188元房贷。根据厦门市相关政策,住房贷款不能列为刚性支出,因此他们无法被认定为低保对象。”徐克介绍道。鉴于叶女士的特殊情况,2022年12月,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开展疑难问题研判,参照个税房贷专项扣除规定,每户按照每月1000元扣除其刚性支出,审核同意叶家母女的低保申请,及时解决了她们的生活困难问题。
 
除了编发案例汇编作为政策解读依据,厦门市民政局还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全市普惠政策,科学调整准入条件,让利民的政策惠及更多困难群众。今年以来,全市运用“一事一议”机制研判疑难案例 10 次,解决疑难问题 54例。
 
“慈善+救助”进社区 小资金传递大温暖
 
“衷心感谢大家对‘金安社区慈善公益基金’爱心捐赠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你们的慷慨捐赠将使受助居民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12月初,一封感谢信送到了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手中。这份感谢信的背后,有个暖心的故事。
 
今年高考后,金安社区的两户困难家庭里飞出了两只“金凤凰”——两名学生分别考上了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两户人家又喜又愁,孩子去外地上学,学习和生活的费用怎么办?“我们接到学生家长的求助,但苦于没有专项经费给予帮助,通过联系当地媒体,链接慈善资金,给困难学子家庭送上一份来自社区的温暖。”金安社区党委委员张华祥介绍道。
 
据介绍,金安社区是厦门规模较大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小区,困难家庭较多。基于这种现状,以帮扶困难学子为契机,金安社区在湖里区民政局、湖里区慈善总会、金山街道的支持下,成立“金安社区慈善公益基金”,采取居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的方式筹集资金,帮助社区内享有社会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患重大疾病、遭遇重大家庭变故或突发事件的居民、困难学子和优秀学子,其中的定向捐赠主要用于社区治理、小区改造、志愿服务激励等项目。
 
“在成立社区基金以及开展帮扶时,湖里区民政局和区慈善总会多次深入基层,在政策上答疑解惑,在流程上规范引导。”张华祥说。
 
据了解,湖里区民政局结合“慈善+救助”进社区活动,向居民宣传慈善、救助等相关政策,现场解答居民疑难问题;印制政策宣传单,系统做好政策解读、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等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居民。厦门市、区民政局通过常态化开展“慈善+救助”政策宣讲及经验推广,不断汇聚社会各界爱心,为困难群众提供关爱帮扶。
 
莆田市坚持问题导向——
 
“点题整治”解难题办实事暖民心
 
本报记者 孙彦川
 
12月7日,记者跟随莆田市和涵江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来到梧塘镇敬老院,这家敬老院由一所小学改建而来,院子宽敞整洁,老人的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正聚精会神地下象棋。看到库叔(化名)在一旁观战,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和他聊起来。
 
“您今年高寿啊?”
 
“79啦。”
 
“年轻时,您是做什么的?”
 
“放过牛,种过田,修过公路。”
 
“这些年生活怎么样?”
 
“挺好的,特别是到敬老院后,感觉很幸福。”
 
就在1个月前,全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点题整治”工作现场会在梧塘镇敬老院召开,提出要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执业资格、质量安全、资金管理、突发事件应对、服务品质、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监管。7日当天,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这里,主要目的就是了解整改成效、督促工作落实。
 
“经过‘点题整治’,我们消除了安全隐患、规范了合同管理和厨房管理。”梧塘镇敬老院工作人员郑晨涛一边说,一边拿出整改前后的对比照片。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市民政局组织开展公建民营机构“点题整治”专项行动以来,工作人员深入一线进行全流程综合检查指导,覆盖全市22家公建民营乡镇敬老院,发现并整改养老领域“点题整治”专项问题169条,整改率达100%。同时,将养老服务“点题整治”重点内容宣传列入今年度养老从业人员培训的内容之一,累计培训养老从业人员3159人次。
 
此外,面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少、在特困供养方面投入不够等问题,市民政局多次组织人员到基层开展调研,督促和指导机构增设床位、接收特困老人。梧塘镇敬老院起初只有40张床位,在民政资金的支持下,通过改建、扩建将床位增加到110张,有需求的老年人陆续入住,现已接近满员。
 
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准问题以务实举措靶向发力、精准施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莆田民政部门开展“点题整治”的基本方法。
 
其中,破解问题是抓手,惠民生、暖民心是目标。今年以来,莆田市民政局聚焦“漏保”“漏救”问题持续推进社会救助“点题整治”工作。通过深化与医保、残联等部门的联动和信息共享,市民政局完善了“大数据+铁脚板”预警监测主动发现机制。县、乡民政干部采取“走、听、看、问、查”等方式,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群体开展全面摸排,指导和帮助符合条件者申请救助。同时,也加大了社会救助政策宣讲和动员力度。
 
针对基层干部在社会救助经办工作中因客观原因导致工作出现失误偏差被问责的情况,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心负责人结合典型案例,为全市54个乡镇(街道)的纪委干部作了一次专题讲座,建议通过政策宣传下基层推动工作发展,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保护敢担责的基层干部。2023年以来,莆田全市新增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5568人次,开展临时救助1.9万余人次。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开展“点题整治”过程中,莆田民政部门针对基层经由网络平台上反映的问题,也在第一时间到基层了解情况、给予指导解决。
 
“东星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941人,社区急需设立长者之家和长者食堂,但建设经费和后期运转资金缺口大。”今年9月15日,荔城区西天尾镇东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元国提出资金补助申请。镇网格中心的工作人员随即将申请转发到区民政局。
 
“我们在当天和9月19日两次进行实地查看,就建设标准、土地产权等问题进行了沟通,建议该社区利用闲置房屋开展建设。”区民政局养老儿童股负责人说。
 
9月20日,区民政局再次作出回复——东星社区可以依据省民政厅的相关规定,按五星级“长者之家”的标准申请建设补助80万元;同时,可申请长者食堂省级建设补贴15万元和市级建设补助4万元。
 
“项目12月已经动工,我们会按照相关规定去申请补助。”陈元国说。
 
记者了解到,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莆田市民政局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建立任务清单,采用蹲点、“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开展调研,局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等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向基层工作人员和居民请教,详细了解一线工作人员遇到的问题。基于50多次调研发现,市民政局梳理出基层民政服务力量不足、养老床位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突出问题12个。
 
“各调研组提交了《莆田养老行业有关问题及对策研究》《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研究》等12篇调研报告,提出了20多条对策建议,细化了40多项具体措施。”莆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柳金本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共出台各项惠民利民政策20余条,开展民生专项行动8个,全市民政事业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我们将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把基层一线作为服务群众、破解难题的主战场,用心用情办好为民实事。”柳金本说。
 
泉州市聚焦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走进社区吸引“阿公阿嬷来斗阵”
 
本报记者 周冉冉
 
清晨时分,南国冬日的阳光和煦明媚,透过窗照在福建省泉州市江南老人颐乐园的走廊上,给一排排花草镀上一层金边。在走廊中间辟出的这片绿色小天地中,85岁的张淑珠老人逐一给每盆绿植浇水、除虫、松土。
 
“我在颐乐园住了5年了,最大的爱好就是养花花草草,工作人员都很支持我。”张淑珠老人对在颐乐园的生活十分满意。“这里不仅环境舒适、服务贴心,卫生还特别干净。”张淑珠随手拉开一扇窗户给记者看,窗缝间没有一丝尘土。
 
临近中午,记者遇到71岁的黄德明老人,他正准备去餐厅用午餐,“在这住着舒服啊,三餐都有人照顾。以前,总觉得住养老院会被人指指点点,还要多花不少钱,不划算啊!住了一阵才发现,不但生活舒适,还有一群老伙伴,能聊到一起、玩到一起。这不,我参加了兴趣小组,多年不吹的笛子也拾起来了。”
 
“别看现在很受欢迎,以前,泉州各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普遍不高。”泉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方海涛介绍道,“为此,我们开展调研,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办法。调研发现,一方面,受闽南地区传统习俗影响,老人通常和子女一起住,退了休就在家带孙子,人称‘孙经理’;另一方面,一些老人有入住养老院的意愿和需求,但经济方面存在压力。”
 
为此,泉州市安溪县试点出台本地户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政策。县社会福利中心先行先试,按自理、半自理、全护理三个等级,对本地户籍老年人入住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元、750元、1000元补贴。
 
“这项政策试点的结果是显著的。政策施行前,安溪县社会福利中心的202张床位只住了十几人,到2021年共入住老人178人,入住率近九成。”方海涛道。
 
在安溪县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泉州市民政局总结经验,推动全市各县(市、区)出台本地户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1100万元用于入住补贴。
 
部分县(市、区)还结合当地实际,分类施策。有的县(市、区)提高入住养老机构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以及低保边缘家庭补贴标准,按照三个护理等级,每人每月分别给予500元、1000元和1500元的入住补贴。“过去集中供养的特困老人大多住在乡镇敬老院,设施和服务相对差一点,我们将特困老人送入环境更好、服务更优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差价由财政补贴买单,力求让老人享受更舒适的晚年生活。”方海涛说。还有的县(市、区)通过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资金补贴等方式,让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能“进得来”“长久住”。
 
“更重要的是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泉州市民政局局长陈劲松说。
 
今年以来,泉州市民政局每季度举办一期“温陵养老讲坛”,请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做老师,重点培训各县(市、区)民政部门养老服务科负责人、养老机构院长等,将政策与管理经验送到基层。
 
3月1日,第一期“温陵养老讲坛”开班,围绕“养老服务风险管理”主题,从养老风险管理、服务纠纷、服务合同、安全服务等方面结合实务案例进行讲解,让参训者对养老机构的法定义务、服务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有了全面认识。
 
技能竞赛也促进了服务技能的提升。在12月举行的福建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上,泉州代表队的养老护理员取得了个人第一、二、四名的好成绩。
 
这得益于泉州全面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泉州落实养老护理员岗前和在岗培训计划,开展养老护理员等级培训和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全年培训1719人次。在市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前三名的选手,可获评市级“三八红旗手”和“泉州市金牌工人”荣誉称号。2022年,泉州还制定了《泉州市养老护理岗位工作人员奖补办法》,今年共发放2022年度养老护理岗位工作人员在职奖补9.9万元,入职奖补5.4万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政策的知晓度,泉州市民政局采取的办法便是走进社区大声“吆喝”。
 
今年泉州民政共举办12场“养老服务进社区”活动,展示养老事业发展成果,宣传养老优惠政策,推介多元化优质养老服务,让老年人了解养老服务。
 
“阿公阿嬷来斗阵哦!”(意思是爷爷奶奶来一起玩啊)这句闽南语的热情招呼,也成为泉州市民政局的宣传口号,他们编印的《阿公阿嬷来斗阵哦——泉州市养老服务机构入住指南》深受老年人欢迎。
 
指南详细介绍了全市各养老机构的分布情况、收费标准以及政府补贴情况。老人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致电咨询,也可以去机构参观,一些机构提供免费试住服务。
 
“泉州都有哪些优质的养老机构?”“老年人都有哪些权益保障?”……5月25日,首场“养老服务进社区”活动现场,许多老人驻足咨询本市养老政策和各家养老院的情况。
 
66岁的黄女士买菜回家路过小区广场,赶紧上前咨询。“很多老年人对养老政策不了解,宣传活动进社区,方便了老年人。”黄女士说。
 
75岁的陈先生在一家养老院的展位前领取了宣传册,随后向工作人员咨询养老服务的内容和价格等。听完工作人员的解答,陈先生频频点头,表示回家后将同子女商量,选择一家心仪的养老机构入住。
 
陈劲松说:“我们把政策和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为的是让每位老年人都有一个安心、舒心、放心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