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投诉问责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论观点 > 投诉问责

半月谈:“塑化剂风波”警示什么

时间:2011-06-04来源:未知作者/本网编辑:admin

   

\
 

目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已经作出统一部署,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迅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对台湾进口运动饮料等食品及相关食品添加剂的检验监管,并已组织对相关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另外,卫生部紧急将塑化剂列入违法添加剂“黑名单”,并明确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台“卫生署”6月1日的最新报告指出,台湾已向15个国家和地区通报塑化剂污染情况,其中,向大陆通报了7家厂商和17项产品。迹象表明,这场非法食品添加剂酿成的安全危机,已经波及大陆、港澳以及所有进口台湾食品的地区。
    大陆港澳查获台湾塑化剂产品
    根据台湾卫生部门发布的统计数字,到5月31日,台湾共查获含有毒塑化剂成分的产品746项,共涉及216家厂商。此外,5月31日台湾各县市卫生部门开展大规模清查行动以来,共检查2700多家厂商,其中180多家被限时整改。
    台“卫生署”报告显示,台湾总计通报15个国家与地区,其中,通报大陆目前共计7家厂商,17项产品。换言之,出口大陆的17项产品可能被塑化剂污染。
    前一天,在大陆市场极具影响力的台湾食品龙头企业统一集团,被曝出有3种运动饮料、芦笋汁和7-SELECT低钠运动饮料被塑化剂污染,其中芦笋汁已销往大陆。统一集团表示这款芦笋汁可能通过小贸易商销往了厦门、东莞等地,数量约500至600箱,将尽快回收。
    5月31日,广州市向各部门下发了加强食品“塑化剂”检测的通知,要求如发现有非法添加该物质的行为,依法严惩。此前,上海市的大润发超市和沃尔玛超市已根据工商部门指示下架了涉嫌饮料5000多瓶。
    大陆台商生产的食品饮料是否含塑化剂,仍有待排查。统一集团称,相关添加剂只在台湾地区的产品中使用,大陆统一品牌饮料不含该成分,不受事件影响。
    连日来,香港的台式饮料连锁店纷纷关门待查。香港食物安全中心5月30日公布首批在市面抽查的台湾饮品塑化剂化验结果,9款样本中,两款运动饮料“动力运动饮料”和“动力运动饮品柠檬口味”证实“有毒”,最高超标17倍,当日起禁止进口,其余21个样本尚在检验中。另外,香港有售的台湾白兰氏“超能金刚成长钙片”亦发现含有塑化剂,台“卫生署”已要求进口商回收。
    6月1日,澳门卫生局对澳门药物进行检验后,发现来自台湾一款胃药含有塑化剂,卫生局已令进口商、药房及药行回收。目前约有1600种台湾产药品在澳门出售,澳门卫生局表示将严谨抽查。


 查塑化剂不留死角 民众才放心
    “塑化剂”危机刚刚开始之时,有关部门能够迅速发起一场“打塑”战役,显示了中央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标志着应对食品安全危机效率的提升。希望接下来,从上到下,各有关部门能切实全面排查,“打塑”不留死角,最终让民众放心。
    塑化剂危机发源于中国台湾,问题的发现纯属偶然。一些黑心厂商作恶数十年而未被发现,与食品监管的漏洞不无关系。全世界的食品常规检验都还没有塑化剂这个项目,我们存在同样的监管漏洞和可供黑心厂家生存的土壤。
    所以,塑化剂危机不可能不引起民众的担心。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塑化剂问题暴露之后,很多人自然会问:“管理严格的台湾尚且如此,大陆有没有这样的黑心厂家”、“类似食品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现在,有关方面已经加强了对相关企业的排查监管,民众期待,监督和排查的范围越大越好。央视引述台湾媒体报道称,现在,台湾甚至发现儿童感冒糖浆、钙片中也出现了塑化剂。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密切关注台湾以及其他地区的排查结果,及时根据情况扩大排查范围和力度。
    “打塑”不留死角,让民众放心,更有赖于从根本上杜绝塑化剂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有关部门已经将塑化剂列入黑名单,对塑化剂的日常监测也应尽快启动、到位。
    每次食品安全危机的影响都是行业性的,从来不是点对点的那样精确。很多人在真相未明之前,会减少或拒绝消费同类产品。此时,需要信息的公开透明,发现问题即予以惩处,没有问题也给相关企业及产品以清白,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还有,人们对突然而至的“塑化剂”十分陌生,这需要用“科普”来化解民众的担心。如卫生部的专家所说,在我们常用的塑料制品里都有塑化剂,这些塑化剂会迁移到我们的身体内,人体内有微量的塑化剂是没有问题的。据报道,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一项研究也佐证了这样的观点。该研究发现,在200名香港市民的血液样本中,九成九含有“塑化剂”。
    但仅是这样仍缺乏说服力,因为这只是说明了塑化剂一直和民众“亲密接触”,并不能证明塑化剂是无害的,更不能说明,民众体内塑化剂的来源和含量的高低。
    所以,也只有通过全面的排查,甚至包括卫生部门对居民体内塑化剂水平的抽测,以数据和事实支持的科普,才能最终说服民众。
    此次应对塑化剂危机,有关部门应对果断、措施全面,希望有更多地方和部门迅速跟进,让社会尽快度过这场“塑化剂危机”。
 塑化剂风暴给社会治理提出严峻警示
    猝不及防间,台湾塑化剂风暴涉及的企业越来越多,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令食品工业遭受重创,对社会其它方面的种种影响亦在迅速显现和发酵。比如有的忧虑一代人的素质下滑,有的担心台湾的信用降低,有的则愤慨于商业道德的不彰。
    不过对于这场风暴的发生,初看起来有些不好理解:台湾有着高规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完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的地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也十分严格细致。另外,台湾还被认为是对传统理念保存较好的地方,民众素质相对较高,道德意识普遍较强。然而,这场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相关的制度和道德都失败了。
    这双重失败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今后又该如何预防类似的失败?
    具体看来,台湾食品安全制度此次的受挫,既在于其先天的缺陷,也在于后天的执行。据报道,台湾的“食品卫生管理法”对违规业者的处罚很轻,罚金一般仅为30万新台币,即便到了追究刑责的程度,刑期也在3年以下。而且,近年来台湾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业务量猛增,抽检率越来越低,终于酿成大祸。
    不难看出,发生于台湾的塑化剂风暴,与大陆发生的诸多食品安全事件颇多相似:制度不力让某些人发现了悖德的商机,黑心者发财的事实进一步让良心和道德被掩埋,终于使得恶行越来越难以遏制,整个社会都深受其害。
    无论对制度的建设还是对道德的弘扬,本质上都是为了对抗人类本性中的一些恶的因素。而在那些卑劣的人性面前,并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规章,更没有颠扑不灭的道德律令。要让危及公共安全的丑恶事件最少发生或能得到及时制止,就必须对卑劣时时刻刻都充满警惕,特别是对那些坑人利己的卑劣商业行为,务使每一桩每一件都受到强有力的处罚,方能让制度显威,令道德有力。就此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显然值得借鉴。
    这是台湾塑化剂风暴对于社会治理的严峻警示。(综合人民日报、新京报、现代金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