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中型企业毫不起眼的几千元,却足以改变一群青年公益人。几天前,“益游天下”的负责人沈郁获得团市委“微行动”计划提供的5000元启动资金。这意味着,他与几个年轻同伴灵光一现产生的点子——把上网玩游戏赢来的积分换成大米捐给山区孩子,即将变身“爱心大米,虚拟捐赠”项目付诸实践,并获得团市委下属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跟踪服务。
启动于今年6月的“微行动”计划,日前公布首批入围者。与“益游天下”同时获得支持的,还有“百姓义工”面向郊区居民的“一元牵”、“松江‘阿奈特’在行动”项目及久牵志愿者服务社面向农民工子女的“久牵音乐夏令营”项目。根据这一计划,共青团组织在项目运作、资金支持、宣传推广等方面对这些规模不大却拥有活力的青年公益“微力量”予以培育。
“这是一群极具潜质的力量。”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理事、团市委青年社会组织工作部的邬斌说,这些从事“微公益”的青年组织或个人,往往具有大型企业、专业机构等公益“巨鳄”所不及的灵敏度和创造性:“他们更能感知社会细枝末节的需求,并且创意多,甚至一个点子就可能酝酿一次公益‘风暴’。”
但对这些散落民间的公益“小鱼”而言,从“金点子”变成项目乃至干出事业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一位热心青年曾希望召集一群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白领,到民工子弟学校免费开设“兴趣班”。点子听起来不错,但真正落实却处处碰壁——说服民工子弟学校“准入”很难;预想中的团队也架构松散,难保长期持续……梦想最终不了了之。这样的故事,邬斌见过很多:“如果单凭一己之力,缺乏经验、资金等等因素,个体的公益热情难能形成气候。”
“微行动”计划的推出,正有意为这些公益“小鱼”提供生机。据介绍,团市委今年首次从预算中拨出专款用于购买青年社会组织服务,其中30万元投入“微行动”计划。计划面向已登记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或尚未登记的青年组织乃至拥有公益创意的青年个人,每月从申报项目中选择2—3个入围项目。除给予不高于2.5万元的小额资助外,还将通过团组织网络优势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重点在包装策划、运作指导、社区落地、宣传推广等青年公益组织亟需的配套服务领域予以支持。
为使“微力量”真正壮大,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还为每个入围项目派出一名项目官,跟踪项目开展全过程。而对于尚未成型的“微公益”力量,“微行动”扶持的触角还延伸至其人事代理和财务托管,并最终将其纳入一条从咨询、代管、传播到评估的“创意服务链”,使得从“点子”到“事业”的蜕变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