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pers在培训结束时,自编、自导、自演《gappers之歌》。赵新星 摄
“你问我为何要公益,为何要空档,我想看社会,我要快成长,gap岁月最疯狂。你问我未来在何方,梦想如何绽放,怀揣着梦想,脚踏土一方,我们携手共启航。”为期3天的“南方青年公益营GAPPER计划”培训结束后,10名gappers创作了这首《gappers之歌》献给各位培训团队成员,也代表他们即将进入gap year的心声。
7月6日至8日,“南方青年公益营”挑选出的10名gappers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接受培训。培训导师主要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公民与社会发展中心的两位负责人朱健刚和曲栋担纲,他们从社会视野、公益任务、个人成长以及行动能力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培训尾声,在各对接机构负责人的帮助下,10名gappers分别陈述了接下来一年的工作与成长规划并通过现场答辩。
行动规划
如何度过Gap Year?
黄彦嘉、黄冰馥:对接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麻风病康复者救助)。
矫士平、黄晓贝:对接深圳友联社区书屋(外来工服务领域)。
乔安润亚、梁泽溥:对接广州小蜜蜂文化传播中心(教育与助学领域)。
陈露曦、郭港华:对接中山古镇社区学院(社区服务领域)。
吕全斌、李妍:对接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ICS(公益慈善研究领域)。
何谓Gapper
gap year(空档年)的概念在发达国家非常流行,一般是指用一段较长的时间(通常是一年)去旅行或从事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工作。经历这样空档年的人被称为gapper。
社会视野:为什么要做公益?
gappers培训第一课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公民与社会发展中心主任朱健刚主讲,主题是“社会视野下的公益理想”。通过引导gappers分享人生历程中促使自己走向公益之路的“三块石头”,朱健刚希望让gappers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选择放进社会视野之中,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自己的公益理想。
郭港华:从无知到行动
郭港华从自己小学的时候讲起:“那时大家都在唱‘我们时刻准备着’,但其实没有人知道‘准备着’是为了干什么。”直到大学期间,他开始在广州逢源街、黄埔街的社区公益实践,从中了解到不同群体的声音,并尝试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郭港华才意识到行动的力量:“这是一个从无知到知晓,再到行动的过程。”
矫士平“愤青”学会了冷静
在大学学习临床医学的矫士平原本是一个满怀不满的标准“愤青”,高中时代不满富家子弟横行霸道,大学时代不满学术科研沦为行政的附庸,“消极不满的情绪像一杯酸液,浸透了我大学生活的前两年。”到大三,他开始接触“蓝信封”等公益组织,开始让自己平静,并反思自己的愤怒究竟是因为社会不好还是自己不好。“现在我明白,其实社会的病和临床医学的病一样,当我了解了疾病的原因和规律之后就会冷静对待,而不是像病人一样恐惧它。”
李妍:以慈善研究推动改变
来自东北的女孩李妍,在长沙读的大学,在中山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习。她曾经因为生活和文化的极度不适应而极少走出寝室的门,是公益服务的机会才让她开始突破“不适应”的状态去接触外界。即将在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度过gap year的李妍希望在公益慈善领域潜心学习和研究,“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尝试改变。”
吕全斌:喜欢广东的公益“水土”
吕全斌于200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因为是唯一一个超过26岁规定而破格入选的gapper,他常常自称“吕叔”。
“吕叔”来自陕西吕梁,经历可谓丰富,大学时边打工边做社团,在北京参与过“西部阳光”计划,毕业后去西藏阿里地区教过一年汉语、做过一年公务员,辞职回北京后因无法忍受一些公益组织的形式化,又出走往云南发展学院工作了3个月。“之所以选择了GAPPER计划,是因为看中广东这边做公益慈善的一方水土。”他希望从志同道合的gappers团队中获得力量,“让自己有一天能够独立面对一切,保持前进的勇气。”
乔安润亚:与其耽于思考,不如现在就去做
在大学学习哲学的女生乔安润亚一直认为自己最钟情的是哲学研究,但大四毕业后当她开始为申请留学而整理自己的简历时,却发现自己4年来不知不觉已经参与了许多的公益行动。最近,她在佛山参与了一个农民工子女素质教育的公益项目。“我没想到孩子们那么需要我们,这让我有一种积极的感觉,意识到某些现状是可以改变的。”已经接到一些海外学校录取通知的乔安润亚却开始反思:“我究竟为什么要出国?我对自己的国家都不了解,而这里可能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时,她看到了GAPPER计划,决定留下。“我希望探索和研究外部世界,同时让自己尽快成长。gapper的理念与我的人生理想一致。在目前我的所有道路中,gapper这条道路是最值得的。”
自我觉察:为什么要做Gapper?
如果说朱健刚的培训是为了让gappers明白自己“社会视野下的公益任务”,那么同样来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曲栋的目标则是要让gappers明晰“gap year中的个人成长任务”。“我是谁?”“我怎样形容自己?”“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曲栋的3个“经典问题”一出手便让gappers们感到有些难以招架,每个人的回答都遭到他不断的质疑与否定,每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似乎都在他的面前无处可躲。但经历过这样一番“拷问”之后,gappers对于自己的选择也更加清晰和踏实。
黄冰馥:以独立姿态追寻真实
黄冰馥在小时候经常玩一种名叫“大富翁”的游戏,游戏规则规定,不论大家在游戏中各自战绩如何,最终大家都要平分战果。“游戏很让人愉快,但这种均等是实在的公平吗?”从这个小小的怀疑开始,黄冰馥开始对“真实”的追寻。
大学里,黄冰馥通过自学人类学专业的课程后得到更多的启发。《想象的共同体》这本书对她的影响很大。“社会可能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但当大家都被想象欺骗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能够从中独立出来寻找到真实。而我希望在gappers当中找到这些人并与他们同行。”她说。
黄彦嘉:台湾归来探索人生延展性
大学三年级时,黄彦嘉得到了一个去台湾交流的机会。这个机会让他的视野得到拓宽,心态变得平和,同时也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命是否可以更具有延展性。因此到大四的时候,当同学们都在忙着考公务员、找工作时,黄彦嘉却住在一个农家小院里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正在这时,他在网上看到了“GAPPER计划”。
对于黄彦嘉来说,这个机会恰逢其时:“希望通过这一年,让自己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探寻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陈露曦:为梦想,更坚定
陈露曦从小就想做一个“写故事”的人。大学就读社工专业后她读了《江村经济》等社会学著作,明白了故事要通过深入调查后才写得出来。
今年4月,她与一个同学聊到各自的梦想,对方向她推荐了GAPPER计划。“这个计划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就是我想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可以去做?于是我就来了这里。”
黄晓贝:不想再做“乖乖女”
“乖乖女”黄晓贝一直走在一条被规划好的人生道路上,学数学,以后做金融,人生仿佛注定中规中矩,虽然她的梦想是环游世界。
两件事情给了她改变的勇气。一件是好朋友从工科转学社会学,另一件则是闾丘露薇的一次演讲。“她讲的是媒体的偏见,说必须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对事物的公正理解,这让我意识到从那种不真实的循规蹈矩状态中‘走出去’是必要的。”
GAPPER计划恰好给了黄晓贝一个“走出去”的契机。“这是一个突破原有的生活模式、充分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因此我会以‘不设限’的态度去拥抱这一年。”
梁泽溥:追逐梦想的孩子不寂寞
梁泽溥还是一名学习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大二学生,为GAPPER计划而选择休学一年。他觉得如果按照命运的安排,他应该在父母、社会舆论和主流价值观的监督下安分守己地读书,然后工作赚钱、生儿育女,然后死去。但通过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益暖中华”公益创意大赛,这一过程中前所未有的知识拓展、思维撞击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讯”自己:你的人生梦想是什么?
他的答案是:“我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经历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并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些什么。”于是他也选择了GAPPER计划,给自己一个历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