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6月20日创刊至今,京华时报《公益周刊》秉着“快乐公益、人人皆可公益”的传播理念,成功开启了国内都市报媒体做公益的先河,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今年,《公益周刊》同步推出手机、iPad等新媒体阅读方式,让更多人能够第一时间轻松便捷分享公益的感动与快乐。
探索者与先行者
一年运作影响 整个公益界
在《公益周刊》创办前,国内尚没有市场媒体做公益周刊。“我们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公益周刊》主编郭鲲说。有没有内容可写?有没有可持续发展性?有没有人看?是摆在全体编辑人员面前的三大疑问。
彼时国内许多媒体对创办公益类周刊都处在观望状态,如果探索成功,则对中国公益氛围的形成、公益文化建设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做不好,则国内许多其他媒体也将退缩,公益传播平台的搭建又将延缓一段时间。在2010年6月推出《公益周刊》是充分调研后选择的一个最佳时机。郭鲲说,2008年至2010年三年间公益项目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这充分说明公益在国内已是一个事业,不是少部分人行为。
“公益周刊一年的成功运作对整个公益界都是可喜的。”京华时报副总编辑刘明胜说,一年前我们是国内独一家都市报办公益周刊,现在全国其他媒体都相继推出,对于公益界来说是一件好事。
校正者和桥梁搭建者
将公益理念正确地传播到需要的地方
《公益周刊》从一开始定位就是利用这一平台,传播正确公益理念、弘扬公益精神、纠正公益误区、引导人正确的公益思想。此外,引导企业有效开展公益活动。
“现在许多民众对公益存在一些误区,我们正在做的就是从理论上进行校正。”郭鲲说,去年,公益演播室探讨了“中国公募基金会尝试转型”的话题,包括如何由运作型向资助型转变,如何把钱花好。其间还对一些公益圈较敏感的话题,如陈光标高调行善、章子怡“诈捐门”等事件进行分析报道,将此前一些媒体的炒作引向实事求是的讨论,对捐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客观的批评建议,而不是伤及人格。
“我们是一个纽带,将捐赠者和受捐人进行整合然后对接。”运营总监郭爱娣说,此前许多企业都乐于做公益,但形式上大同小异,效果也不明显,如图书的重复无针对性的捐赠等,现在公益书架项目就通过走访贫困校、选择书目为双方建立连接。
记录者与参与者
感动更添一份责任
“我更像是和公益周刊一起长大的。”记者侯雪竹说,以前看到公益最先想到的就是捐款、献爱心,后来通过对一些公益事件的深度剖析,渐渐明白公益不是纯粹的情感付出。
“有时一个画面会让你觉得很揪心,内心更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呼吁更多的关爱。”记者李晋说,在汉中福利院的儿童村,有一个快4岁的小女孩,笑起来很甜美,但却永远只能闭着眼。当听不到声音时,她会去猛力地拍打床铺,然后用力抠自己的眼睛,这种美好背后的残缺让人不得不心疼。
而类似的镜头在记者黄英男脑海里也记忆深刻。“因为我们的关注和亲力亲为,更多媒体开始了不仅是关注而且是参与公益的行动。”
今年3月21日推出的《公益大典》是创办以来里程碑似的一个站点。编辑赵雪涛说,64个版,在一周的时间内,团队的记者、编辑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的同事一干就到凌晨三四点,也不回家,在单位附近找个宾馆住下,睡四五个小时后又回来做版,“这种精神也是一种责任。”
快乐公益
一年间,《公益周刊》推出的许多公益活动深受读者欢迎,如今年端午期间“全城放粽”活动,有上百名志愿者参与,1万多个粽子在节日期间分发到4000多名弱势群体手中。
“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下许多企业或个人都有公益需求,但国内还较缺少公众参与公益的机会,作为媒体有必要做一些全民参与的公益项目。郭爱娣说,正在筹办的公益音乐会活动就好比一个百姓大舞台,有才艺的民众均可报名参演,演出同时将现场募捐,“年底可能会评选人气王之类奖项,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快乐公益。”
《公益周刊》主编郭鲲介绍说,今年《公益周刊》将在去年基础上版面更加创新,报道更权威、覆盖面更广。同时为了增强互动性,新媒体阅读版即将投放市场,这一媒介突破了都市报的版面、地域限制,内容更加丰富,更多人可以阅读。“作为报社独立的平台正在逐渐形成。”将来还可能拓展到杂志领域,形成集报纸、手机、网络、杂志等多媒介全覆盖的传播平台。
目前,与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搭建的公益志愿者网站平台志愿者在线即将进行上线内测。“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的公益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