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社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 社会新闻

善款用途不明 河南漯河慈善超市集体关门

时间:2011-05-24来源:公益时报网作者/本网编辑:匿名

 

 

\

漯河慈善爱心超市关门停业

 

 

\

漯河市干河陈乡慈善超市的卷闸门上满是尘土,附近居民说这里不常有人来

 

 

\

  阴阳赵乡爱心救助超市里为数不多的食品均已过期

 

  核心提示:

 

  在经营两年多之后,河南省漯河市内的31家慈善超市全部关门歇业。

 

  这些超市没有经过登记注册。既不是商业企业或个体经营户,也不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它们从开张到关门歇业,一直是在"非法经营".

 

  除了开业时民政部门配发的货物,两年里,这些慈善超市再没获得资金投入。它们地处偏僻,少人问津。两年里,慈善超市没有完成"自身的造血功能",没有构建成功设想中的"公募平台",没有账目公开,没有慈善款项使用报告,市民们看不到审计情况,也不知道这些慈善超市为什么开,又为什么关。它们悄悄地离开了人们的视野,没有获得公众的信赖、支持甚至是回忆。

 

    今年春节之后,河南省漯河市31家大大小小的慈善超市陆续关门歇业。"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持续不断的捐赠"、"不像个超市,没啥货"、"暂时关门,以后再说"、"新生事物,原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漯河市民政部门的官员和慈善超市的经营者们这样总结已经关门的慈善超市。

 

  从2008年9月市慈善超市运营,到次年乡镇慈善超市陆续开张,再到今年春节前后集体关门歇业,漯河市的31家慈善超市经历了怎样的沉浮兴衰?近日,《公益时报》记者前往漯河市,希望能够解出慈善超市从发端到停业的脉络。

 

  不是企业也不是"民非"

 

  "超市没有经过工商登记,也没有办理'民非'注册。"5月17日,漯河市民政局救灾科科长吴遂修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从2008年起,漯河的慈善超市由救灾科负责管理,吴遂修是主要负责人之一。

 

  那一年,漯河市开始兴办慈善超市,希望超市能够为特困群众提供部分免费的生活必需品。为此,市民政局专门组织全市民政部门相关人员到外省学习取经。随后,由市民政局集中资金,在全市范围内陆续开办了市慈善超市1家、乡镇慈善超市30家,规模不等。按照设想,这些超市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市民政局接收的捐赠款、福彩公益金、慈善基金和经营利润"等构成,救助对象为全市城乡低保户、分散供养的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和残疾人中的特困户。

 

  吴遂修说,当初市民政局为惟一的市慈善超市投入了50万元,为乡镇慈善超市共投入了约17万元,其中,30家乡镇超市分别投入5000元、1万元和2万元不等。这些资金全部由市民政局以货物形式配送。

 

  然而,这些慈善超市"从生到死,都没有名分",漯河市民政局一位官员私下评论道,"说是企业吧,它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公益事业;登记'民非'吧,它又是政府投资主办,经营主体包括资金并不是完全来自民间。"

 

  市慈善超市的一位营业员向《公益时报》记者透露,曾经有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多次到超市检查,但"每次都被领导请到另外一间屋,说说就走了。啥手续都没有,要说是非法经营,我看也够上了".

 

  民政局官员到郑州批发市场进货

 

  5月13日,漯河市源汇区阴阳赵乡慈善爱心超市大门紧闭。乡民政所所长刘志云的妻子拿出钥匙,打开了超市的门。这间刘志云负责经营的慈善超市占用了乡敬老院的两间房子,货架上的商品稀稀拉拉,落满灰尘。已经为数不多的佐餐小菜、粉条、紫菜等所有食品都悉数过期。在开办之初大规模配送货物后,众多的乡镇慈善超市就再也没有进过货。

 

  漯河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素以"食品之都"为骄傲。五月份,全国食品博览会正在漯河隆重召开。但是,慈善超市销售的包括大量食品在内的货物却来自郑州的批发市场。

 

  吴遂修说,2008年,是他"和局里其他几个人,在副局长带领下,到郑州的批发市场进的货","本来应该是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进货,但当时时间比较紧了,来不及,我们就自己去批发市场进货,由市财政支付中心支付的".

 

 

  善款购进的货物大批过期报废

 

  很多货物没有"分发"完,也没有售出,静候过期。

 

  "哎呀,那些化妆品也过期了。"一位市慈善超市营业员在电话里向《公益时报》记者惊叹。她说,原来,售货员需要每天登记快过期的食品,在过期前送给敬老院的老人们。"但送了一次就不送了,怕老人们吃出问题,毕竟快到保质期了。"

 

  过期食品增多,让很多到超市领用商品的特困户有了意见:"这些东西都过期了,怎么吃呢?"上述营业员说:"说得我们都不好意思","还有很多吃的东西没人买。那种高档的礼盒装柴鸡蛋,打开,都臭了……有时候一次就过期几千块钱的货,又不能扔,打包一下放仓库里了,看着真心疼","要是私人老板的超市,肯定会和经销商订好合同,定期更换货物,谁敢这么干啊!"

 

  为了方便困难群众领用物资,漯河市曾向特定人群发放了1500张救助卡,每张300元,"120元可以领用食品,180元可领生活物资".虽然"慈善超市按照进价标价,价格较其他超市便宜,也面向大众开放",但是,有营业员说,"超市地处偏僻,加上货不全,没人来"."慈善超市的事,推推拉拉的,真有管事的人,也不至于这样",一位市慈善超市营业员私下透露,"领导办事的时候,就拿货用一下,好像也结过账。唉,反正是公家的事,有便宜不占……"

 

  曾经担任市慈善超市"店长"的王东伟告诉《公益时报》记者,经营到停业,超市"亏损几百元",具体情况要问会计,但会计"去世了".

 

  办超市的善款中近18万元不知去向

 

  几乎成了一个谜。没人对慈善超市负责,无人交代善款去向。在漯河市民政局,没有人愿意对慈善超市的经营情况作任何说明。

 

  关于慈善超市的经营情况,吴遂修说要问超市负责人;负责经营超市的漯河市民政局救灾物资储备库副主任张钊说需要市委宣传部同意才能说;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崔杰斌说:"哪有这样的规定,是他们不愿接受采访才这样推。"漯河市民政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联系张钊,希望他讲讲超市的经营,张钊表示,自己有事,不方便到单位。

 

  吴遂修和张钊都说,慈善超市已经移交给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下称福善科)负责,具体情况由福善科说明。福善科科长陈艳峰说:"根本就没有移交过来……"

 

  事实上,经营者不敢提超市的资金来源及用途。漯河市民政局一位官员私下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漯河市慈善超市运作情况介绍》,其中载明,从2008年9月到2010年12月30日,市慈善超市发放物资价值27万元,剩余现金326.8元,剩余货值8709元,固定资产约4万元。比照开业投入的50万元,尚有近18万元不知去向。

 

  这份《情况介绍》称,开业时招聘的10名售货员为"4050"人员。"店长"王东伟说,他们每月工资到手的只有300元到400元,全部由市劳动局发放,超市最多仅在配货时发过每人300元的加班费。现在,这些售货员歇业在家。

 

  另外的30家乡镇慈善超市情况类似。超市货物由市民政局统一配送,全部向普通群众销售,货款由经营超市的乡镇民政所负责人保管。

 

  5月13日,阴阳赵乡慈善超市的会计杨献军展示了销售款存折和账目,最多的月销售额出现在2010年初刚开业的时候,有3000多元,最少的时候每月只卖出不到3元。杨献军说,乡镇慈善超市全都是标价售卖,收取现金,只有市慈善超市才有特困户凭卡免费领用。

 

  市民直言慈善信息不公开"肯定有鬼"

 

  每年的9月20日是漯河市的全民慈善日。这一天,全市各界都会踊跃捐款捐物。2008年市慈善超市开业,也选择了这一天。

 

  "每次都做很多宣传,敲锣打鼓的,但效果还是有限,主要是机关单位捐得多一些,普通群众很少",漯河市源汇区民政局副局长赵红远告诉《公益时报》记者,"这几年,大家好像有点'慈善'疲惫了".

 

  在源汇区慈善总会的捐款记录里,"留本捐息"的企业2008年签约12家,但能做到兑现承诺进行捐款的企业逐年递减,到2010年,只有5家企业捐了款。

 

  赵红远表示,为了鼓舞大家的慈善热情,当初给了慈善企业诸多荣誉,包括慈善总会荣誉、名誉会长及副会长、理事等头衔,但是善款还是不到位,"可能是企业自身也面临经营困难吧".

 

  一位漯河企业家私下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自身经营有困难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不知道捐的款用在何处,这让大家失去了捐款的热情。他说:"要是不明不白的,还不如行贿痛快呢。"

 

  源汇区慈善总会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每年都在理事会的年终总结会上介绍善款的用途,但会议范围是"区慈善总会的理事","2010年的理事会还没有开……","我们市电视台有专门的栏目,定期向社会介绍慈善活动".

 

  虽经多次请求,但记者没有得到任何一年的"源汇区慈善捐赠用途明细".

 

  漯河的慈善超市曾经设想成为"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发挥"募款平台"的作用,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市慈善超市多名已赋闲在家的工作人员均透露,"志愿者"仅在2008年开业的时候来过,后来再没有出现,"来干什么呢?也没有啥顾客".

 

  漯河一位出租车司机说,自己也曾经捐过一天的收入,"100块钱,那时候号召捐",但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不知道钱干了啥".他说:"捐了钱就得告诉我你拿钱办啥好事了,不敢说就肯定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