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社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 社会新闻

器官捐献举步维艰 亟待国人观念改变

时间:2011-05-18来源:浙江日报作者/本网编辑:汉之云

 

  
\
 
杭城市民踊跃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
  对于35岁的张建民(化名)来说,这几天经历的一切,就像是从地狱来到天堂。
  3天前,他还是一位在无助中焦急等待肾源的病人;而如今,一只新的肾脏已在他的体内正常工作。上周日,他在省内一家医院接受一位志愿者去世后捐献器官的移植手术,成为自去年8月我省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的18名受益者之一。
  幸运儿毕竟少数
  "感谢那位不知姓名的捐赠者,感谢医生!"今天中午,记者电话联系上张建民时,他才刚刚下床走路,虽然身体还有些虚弱,但声音明显带着几分激动。
  两年多来,由于身患慢性肾衰,张建民一周要去医院做3次血液透析。"我住乡下,到城里医院来回要3个小时,一天都花在这上面了。"而每次血透400多元的费用,更压得经济收入一般的他透不过气来。
  找到合适的肾源,成了张建民这几年最迫切的愿望。上周日突然而来的转机,让张建民的母亲当场就激动得哭出声来。
  "想到以后终于能和正常人一样了,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张建民告诉记者。然而像他这样的幸运儿,在我省毕竟还是少数。据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副主任季云松介绍,自去年8月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我省共有5人完成器官捐献,虽有18人获益,但对庞大的器官需求者来说,这几乎是杯水车薪,器官捐献工作开展非常不易。
  最大阻力是观念
  "主要是人们传统观念的问题。"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指出,试点以来,全省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已有400多人,发展潜在捐献者17人,但最后成功实施捐献的仅5人,不少家属因为观念上不能接受,最后拒绝捐献。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浙中某地一位捐献者因为意外事故生命垂危,器官捐献协调员得到消息后,迅速赶往医院,并征得她丈夫同意捐献器官,但当事人的妹妹坚决反对,认为此举让她心理上接受不了,最终协调员无功而返。
  普通公众不了解器官捐献,甚至一些基层卫生部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对这方面的知识也相当缺乏。据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省40多家三级以上医院中,仅有86名医务人员接受过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
  更需要关心支持
  目前,捐献者信息的获得,也是影响器官捐献工作的一大难题。尽快与公安交警部门建立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势在必行。
  省人体器官捐献委员会副主任、省红十字会副会长高翔指出,我省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有5300多人,平均每天约15人,如果其中能有两人志愿捐献器官,就会给更多等待器官移植的危重病人带来福音。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因交通事故成为潜在器官捐献者还不到10人。
  另外,器官捐献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支持。
  比如,全省各医院受过培训的协调员是发现潜在捐献者、及时传递信息的主要力量。建立一支富有爱心、甘于奉献的协调员队伍,对于推动捐献工作意义重大,亟待引起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重视和支持。
  劳动保障部门也要扩大器官捐献者的医疗保障项目范围等,切实为捐献者解除后顾之忧;民政部门出台器官捐献者善后处理的服务保障,对捐献者及其家属来说也是贴心之举。
  "逐步完善政策法规,推动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翔希望,在各部门通力合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事能在浙江取得更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