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校园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校园报道

移动互联网让公益流行大学校园

时间:2018-01-19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在湖南省隆回县三阁司镇石笋小学,支教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了特殊的“希望工程一堂课”——VR体验课。学校里的留守儿童戴上VR眼镜,置身气势恢弘的北京故宫和奇妙神秘的海洋世界,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  在湖南省隆回县三阁司镇石笋小学,支教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了特殊的“希望工程一堂课”——VR体验课。学校里的留守儿童戴上VR眼镜,置身气势恢弘的北京故宫和奇妙神秘的海洋世界,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
\

  因为参加公益,湘潭大学的95后大学生戴月婷觉得自己有了两次很大的改变。

  第一次是3年前参加爱心支教活动,在和小朋友相处一个学期后,她不再是父母和同学口中的“娇惯小公主”“办事时总畏畏缩缩”,她会给父母买礼物,变得更独立、更懂事;第二次是不久前迷上互联网公益,让她觉得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从最开始帮助他人到改变自己,最后深深爱上公益”。

  近日,记者面向全国高校参与过公益活动的大学生发出调查问卷,并做了随机采访,结果显示,很多95后大学生认为参与公益活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不仅如此,移动互联网更是掀起了大学生参与公益的热情。

  参与公益帮助别人,提升自我

  当湘潭大学青年志愿服务部发出通知招募爱心支教队员的时候,刚上大一的戴月婷鼓起勇气报了名。从此,她跟团队的小伙伴开始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每周二下午,支教队员都会去湘潭大学附近一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的中学,辅导参加兴趣班、特长班的孩子。

  戴月婷负责辅导3个孩子学语文,她跟孩子一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他们什么是“思维导图”,帮他们拓宽思路,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放学后,还需要送她辅导的学生回家。

  “我教的孩子都住在山上,每次送他们回家后再返回学校,基本都得晚上9点多。”戴月婷说,虽然支教活动很辛苦,但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成长了很多,“这些孩子真的特别懂事,回到家后就会帮爷爷奶奶做饭、干家务,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在浙江科技学院的学生许齐纯看来,“公益的意义在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提升。”她一直记得自己第一次参与公益时那种微妙的体验。

  那是2017年上学期期末,许齐纯正在紧张备考期末考试,偶然在看到“圆梦大学·高考报考公益计划”活动正面向全国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经过统一培训后给高三学子提供免费的高考报考指导。

  回忆起自己高考填报志愿时的迷茫和不知所措,许齐纯马上联系了一位高中同学一起报名。很快,在主办方的协调分配下,又一名高中校友与他们取得联系,三人一起建立和管理着一个群,邀请母校的学弟学妹们进群,轮流为他们答疑解惑。

  “我们主要会公布一些本省的高考填报新政策、分数线,告诉考生怎么填写可以更大程度地防止志愿滑档,什么情况下需要填写补录,考得不理想时到底是选择复读还是上大学,等等。”许齐纯回忆,那时群里接近200人,找她私聊的学弟学妹大概有40人,她每天白天复习和考试,晚上抽出两个小时与他们交流,认识了很多有趣的学弟学妹。“因为经历过,我可以理解他们当时的心境,很荣幸可以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适当的建议,也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十分重大,对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视,担心自己的失误会影响他们的选择。”

  中国矿业大学的大三学生黄道东觉得,现在大学生参与公益的积极性很高,很多人都有公益心。“我们班八成以上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地参加过公益活动。”他说,最明显的例子是,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不定期发布一些志愿活动,如去敬老院、特殊学校等,学生需要抢着报名才能入选。虽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是为了获得志愿服务时长以评优和毕业,但也有很多人是真心想做公益的。

  “微公益”流行校园

  近期,面向全国高校参与过公益活动的大学生发出调查问卷,收到1278份有效答卷。在问及大学生组织或参加过何种类型的公益活动(多选)时,59.8%的受访者选择了社区服务,48.8%的受访者选择了爱心募捐,43.3%的受访者选择了义务支教,41.5%的受访者选择了环保行动,35.3%的受访者选择了理念宣传(公益传播),25.2%的受访者选择了社会援助,11.5%的受访者选择了扶贫救灾。另外,还有7%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选项,认为网络公益传播、图书漂流、义务献血、赛事活动志愿者、流浪动物救助等都属于公益活动。

  塔里木大学的学生张锦(化名)曾参加过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去四川雅安一所小学义务支教半个月。他觉得,现在一说到(大学生)公益,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支教,而且很多公益组织也这么认为,“其实在公益这方面,应该有更多的项目”。

  其实,近两年,在移动互联科技力量的助推下,线上公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让公众随时随地参与公益行动成为可能。

  湘潭大学教授刘建平经常被学校的公益联盟邀请去参加活动。他说,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参加的公益活动多是植树、打扫公共卫生、学雷锋做好事等,强调的是当无名英雄,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的大学生,做公益的类型很多样,参与的积极性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服务社会彰显自己的价值,传递正能量,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和提倡”。

  线下+线上,校园公益活动模式创新任重道远

  1角钱能干什么?在戴月婷眼里,“1角钱也是爱”,积少成多也可以做公益。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她加入了学校的公益联盟,并逐渐成为一名骨干。志愿者们开展“微力量”公益文化月,宣传“善行100·温暖行动”为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捐赠爱心包裹,号召各班同学积攒“爱心一角钱”,每学期收一次为希望工程捐款。

  在组织、参与过众多校园公益活动后,戴月婷较为明显地感觉到,通过班级通知方式来招募志愿者的执行力要高于网络平台招募,线下举办活动也更具感染力,效果更好。

  “有一次,我在上课途中看到许多同学在为一位得白血病的学姐募捐。当时下着雨,同学们都没有打伞,每人抱一个募捐箱站在道路两旁喊口号为学姐加油。等我上完两小时的课回来,同样的一群人还站在那里喊,我一下就泪流满面,捐了111元,希望学姐能一生一世走下去。”戴月婷说,公益同盟的一位志愿者的家人在工地受了重伤,大家通过网络平台为他筹款,有100多名同学帮他实名证明事情的真实性,也筹到数万元。

  黄道东目前在一个学生创业团队工作,该团队曾与学校的一个支教团队合作,面向全校开展公益支教跑。活动一共7天,第一天是组织同学线下跑步,之后6天则是线上活动,大家通过App加入跑团,共吸引100多名同学参与,累计总跑量2000多公里。创业团队捐赠2000多元给支教团队,支持同学暑期支教。黄道东说,这样线下+线上的活动方式非常便捷,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选择参与活动。但是因为第一次办线上活动,经验不足,没能把活动的影响力做出来。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选择用何种志愿服务平台招募志愿者时(多选),65.31%的受访组织者表示从没使用过,其他选项分别是:志愿中国/支援汇(17.19%)、活动行(4.38%)、金数据(6.25%)等。

  “其实,互联网+志愿服务,能极大提升志愿服务的效率,延伸志愿服务工作的手臂,促进志愿公益的形态多样化、便捷化、趣味化、生活化。”志愿中国信息系统负责人王跃军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前期招募到后期总结与评选,通过互联网都有“据”可循,同时通过互联网也丰富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

  “但是,通过互联网容易忽略线下的志愿服务活动细节,对于线下开展的具体情况无法实时掌握。”王跃军表示,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最新版的志愿中国信息系统的手机端志愿汇加入了H5小游戏种植沙棘、亲青筹、公益账单、公益小课堂等,2017年还联动全国2000余所高校开展“最热公益校园”评选活动,在各地聚焦公益热点。

  目前,高校校园已经被90后、95后“霸占”,并初步展现出他们对校园公益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未来,公益活动如何才能俘获他们的心,还需要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