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动物保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组织NGO > 动物保护

两只江豚首次放归湖北石首豚类保护区

时间:2011-05-09来源:WWF中国作者/本网编辑:匿名

 

湖北,石首--423日,两只人工饲养的江豚首次被“软释放”到湖北石首的豚类保护区,为最终在野生环境里生活提供过渡。

上午,来自WWF全球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WWF(英国)淡水项目主任 David TicknerWWF中国项目实施副总监王利民博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类学科组组长、中国首席淡水豚保护专家王丁等人亲手将两头人工饲养的江豚放回到保护区临时设置的万余平方米围栏的水域中。这两只江豚承载着大家回归自然的美好希望,以自由摇曳的身姿再次游弋在长江故道中。

据悉,两头江豚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饲养池和天鹅洲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均为雄性,在网箱中人工饲养时间分别长达6年和3年。

为了让人工繁殖和救护的江豚种群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部门推动下,先对其进行 “软释放”。所谓软释放(soft release),是指将人工繁殖的濒危物种个体释放到大自然之前,仍继续在一段时间内,为释放的动物提供必需的饵料、饮水和躲避捕食者的场所,使其逐步适应野生环境的过程。

WWF英国分会淡水项目主任David Tickner表示:“软释放是人工饲养江豚获得自然生境中生存能力的重要的一环,在未来江豚保护行动计划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迁地保护只是权宜之计,江豚最终必须实现自然野放,回归长江。”

1992年开始,WWF携手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救护活动,并利用长江故道中的一切有利生境保护江豚。至2010年,保护区江豚种群上升到30余头,且每年有25头幼豚出生。另外,早在198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立了豚馆,从事长江江豚的繁育研究工作。2005年,豚馆中诞生了第一头人工饲养的江豚,现已成年。

WWF中国项目实施副总监王利民博士表示:“WWF、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将对这两头江豚的行为、声学及健康状况继续进行细致监测,以获得生长的数据和信息,帮助长江江豚种群逐渐适应野外生存环境。我们期望将来在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江豚最终从保护区重返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