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房屋建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公益 > 房屋建筑

投身公益 碧桂园扶贫更重“扶志”

时间:2011-06-30来源:南方日报作者/本网编辑:李广军

\

 

\

 

6月16日对于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的村民来说,是个喜庆的好日子。这天,碧桂园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住房改造工程全面竣工。熊屋和罗屋两个自然村的村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舞狮子,举行了隆重的分房仪式,欢欢喜喜抽签搬新房。

 

在一年多以前,树山村的村民根本不敢想象自己的生活将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地处清远英德市西牛镇西的山村,是2007年就挂牌的省级贫困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347户村民中,特困户占总农户的30%。树山村命运改变的契机源于去年6月的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当时,我省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其中碧桂园及其创始人杨国强捐款达2亿元。在捐这笔款的时候,杨国强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想法: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整村扶贫、系统扶贫上,来改变粤北贫困村落落后的整体状况。经过多次前往实地考察调研后,杨国强选定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作为碧桂园广东北部山区扶贫的首个试点。

闯出广东山区扶贫新路

 

 

开展扶贫项目一年以来,碧桂园通过实施住房改造、道路改造、饮水、通电及通讯五大工程,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善。目前已投入1500多万元,对树山村的熊屋和罗屋两个自然村进行整村改造,让123户村民搬进美丽的新村。在整村住房改造第一期工程现场,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一排排新房。这些新房是按照每家一栋,每栋两层半,面积110平方米的设计标准建设,造价10万余元。熊屋村的村民们向记者介绍,每户村民自筹3.5万元,政府帮扶1.5万元,碧桂园每户帮扶约5万元。“每户标准都一样,很公平!我们村有在外面打工的人,听到分新屋的消息,都赶紧回来了!”村民熊炳华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新村建设思路上,采取的是“政府补助一点,企业帮扶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以高标准建设树山扶贫新村,使各村小组全部实现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村民用上安全自来水。目前新村已竣工交房,熊屋和罗屋两村村民已陆续领取钥匙入住。此外,考虑到村民存放农具、饲养牲畜和存放杂物的需要,项目部和村民利用房屋改造中的旧瓦、旧门和旧木料,统一规划建设了杂物房,每户人家分到一间杂物房作为临时安置房,肮脏杂乱的村容也将变得整洁、漂亮。

 

除了住房外,碧桂园联合相关部门还在村的基础建设上大下功夫。在道路建设方面,投入硬底化和绿化建设工程共260万元,通往树山村6.15公里长的道路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通行。而在饮水工程方面投入130万元进行三个供水点的选点和水质检验工作。目前三个取水点已经建好,正安装输水管道进农户。电网改造方面,南方电网公司正在实施农网改造工程;通讯工程方面,电信部门已架设一条光缆到项目部,保证工作组的通讯需求,将对树山村的通讯网路进行一步到位建设。

 

为帮助树山村稳定脱贫,碧桂园还通过“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方式,实施绿色产业扶贫,计划用3年时间让花塘(树山)苗业走向市场,形成产业,捆绑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碧桂园还积极吸纳花塘(树山)村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力争做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5月30日,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团到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视察指导工作。对改善民生与发展生产并举、注重产业市场化的绿色产业扶贫模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朱小丹给予了高度肯定。

 

扶贫又“扶志”屡受好评

 

碧桂园及其创始人杨国强对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执着投入,多年来在业界一直有口皆碑。1997年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而设立仲明助学金,2002年以全免费教育援助贫困高中生而创办的国华纪念中学,2007年为退伍士兵实现稳定就业而创立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等等事例证明,杨国强投身公益的一举一动都围绕着教育和脱贫这两个关键词。抱着“对人好、对国家好、对社会好”的朴素理念,使杨国强在成功创业、财富不断增长时,始终不忘“回报”二字。在他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下,十余年来碧桂园向慈善机构、特困山区学校等累计捐款总额高达数亿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灾区有近14000名学生因校舍毁坏而无法上课,杨国强获知情况后,个人捐资接收汶川桑坪中学1500余名师生前来广东异地复课。这次新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整校大规模跨省复课,受到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多年来,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及其家人捐出了数亿元慈善款项。然而对于杨国强来说,慈善并不是简单地捐款了事,更是投入爱心、细心和用心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过程。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碧桂园创新了一套又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管理模式。

 

杨国强在“国华纪念中学”、“仲明助学金”慈善项目上首创了“道义契约”,在“扶贫”同时“扶志”,把“感恩”与“爱”的教育理念灌输于受助人。他坚持“扶贫一定要扶到老百姓急需帮助的点上”。在“中西部地区扶贫项目”、“雨露计划”中他派专人跟进慈善事业的执行,令慈善事业不再是捐钱了事。在国华中学、仲明助学金、国良技能培训学校,以及一些对口扶贫项目中采取公示,善款善举受助人通过公示等,这些首创慈善项目公选制度及受助人公示制度,让捐助项目明明白白;让群众监督慈善项目落实推进。在“仲明助学金”、北大清华“国华杰出学者奖”、“中大国华讲座教授基金”项目中,推行慈善“执行成本”额外核算,规避慈善项目因为执行成本而引发的“风险”……碧桂园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创新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管理模式,为中国未来慈善事业提供了典范。

 

记者观察不忘社会责任的企业发展观

 

坚守着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公民理念的碧桂园,在公益慈善领域表现突出。

 

多年来,碧桂园在房地产开发上一直坚持价廉物美、高性价比的原则。由于遵循“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的定位,“碧桂园从来不会抢地王,不会出楼王,卖的是五星级的大白菜,又好又便宜”。而且,项目多选址于二、三线城市及一线城市的近郊,很少在大城市中心市区攻城掠地。

 

在楼价盘整居高不下的市场中,碧桂园常常以大胆果断地快速开发、快速销售,为公众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人居产品。以“薄利多销”推动楼市成交,在支持地产市场成交稳定的同时,赢得了本地公众的好感。不追逐暴利的诚信经营、良好的产品综合素质和极有广东本土亲和力的品牌形象,奠定了碧桂园在社会公众和众多购房者心目中的良好口碑。

 

碧桂园的开发每进入一个新区域,往往是在市政配套全无的环境中,硬凭着踏实有序的建设投入,充分利用了原生态环境资源,创造出多层次、人性化和谐居住空间。说起碧桂园,人们想到的总是酒店、学校、医院等社区各项生活配套设施成熟完善的郊区大盘形象。另一方面,碧桂园的不断拓展,通过项目投资开发、吸收当地就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积极纳税、支持当地公益事业等,为众多城市的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点,也是碧桂园与许多单纯追求利润高低和扩张规模的房地产企业所不一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