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及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活动 > 综合及相关

第四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在京举办

时间:2019-12-12来源:本站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12月3日,第四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在京举办。论坛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来自学术界、慈善界、企业界的代表围绕“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对2019年度我国慈善文化热点事件做了梳理。

  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进入到慈善领域,慈善事业也在积极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如何互相融合、支撑,共同促进社会发展?是本届论坛着力探讨的议题。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副司长义芳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将慈善事业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确立了慈善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需要遵照科学精神,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做大并分好慈善蛋糕。第一,要将科学精神融入慈善文化,用科学思维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第二,要增强慈善文化自信,推动形成慈善文化共识。第三,要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大力发展全民慈善。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在致辞中指出,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是一个当代慈善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他提出,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是科技为公益慈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什么?二是科学精神是否就是科技的方向盘?慈善文化能给它一个善的指向吗?三是慈善文化不能有悖科学理论和实证的经验,科学精神是否又是慈善文化建设的理性支撑?

  论坛由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文史处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何日生主持。在主旨演讲、TED演讲、圆桌对话、年度慈善文化事件评述四大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观察者从多个角度对“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以“科学与慈善的碰撞—西湖大学的创办之路”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施一公表示,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是新时代基金会办大学的创新实践。“如果把西湖大学创办过程比作一束光的话,每一位捐赠人就是组成这束光的光子。”施一公强调。

  据施一公介绍,西湖大学致力于建设世界顶尖学术人才队伍、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自主创新良好科研生态。他表示,有担当、有情怀的企业家与有梦想、有追求的科学家携手合作、共同奋斗,让科学与慈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翻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崭新篇章。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在主旨演讲中向与会者介绍了“最难的创新”——如何解决市场失灵的根本问题?她表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贯彻科学精神。第一是理性,只有理性地去思考、去追问,才能真正接触到问题的本质。第二是温暖,要关心与人类、社会命运相关的事情。第三是勇气,当我们去做一些鲜少有人关注或尝试的事情,会发现不那么容易,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她介绍说,盖茨基金会将目光投向健康和发展领域,着力实施催化式慈善,推动多维度创新。

  在TED演讲环节,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中心主任朱睿以“贫困地区学校图书角公益项目”为例、介绍了关于行为科学助推公益的研究成果。行为科学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规律,通过科学实验和评估,可以用数据找到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从而有效对应社会需求,设计公益项目。

  深圳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治中介绍了用科学家思维探索儿童癌症公益的实践历程。基金会搭建了科普网站,发起科研型公益项目,建立医务社工参与救助的新模式。“当我们有科学的理性,加上人文的关怀,做一件勇敢挑战世界上最难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仅有可能治愈这些孩子的身体,还能够治愈他们的心灵。” 李治中表示。

  在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秘书长王瑞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明德书院理事长、院长张顺平,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围绕“科学与公益的互动与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瑞合归纳了科技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一是让参与公益的门槛变得更低、更加便捷;二是让公益更透明;三是解决了不少公益难题。她还认为,科技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秉持什么样的初心,结果完全不同。

  邱泽奇认为,运用科学精神可以让慈善更加精准地向善。科学精神跟慈善文化之间最好的交融就是精准识别需求,精准提供服务,精准提供照料。

  张顺平表示,科学创新已经成为人类发展根本的推进力量,但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种种隐患,需要自觉和自省。科技向善实际上是科技本身的一种自觉,要用中国优秀文化去影响科技,引导科技,推动科技向善。

  张立强调,在慈善领域讲科学精神,要在坚守初心的基础上,秉持科学的态度,依据科学的数据、信息去实施慈善项目,这样慈善组织才能做得好。

  为什么要在慈善文化里讲科学精神?作为主持人,金锦萍总结道:“我们在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我们在谋求慈善文化推崇科学精神,我们在谋求以科学精神来推动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我们在谋求科技向善。论坛帮助我们树立信心,不断求索。”

  论坛上,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杨平对2019年度我国慈善文化热点事件进行了回顾梳理。主要包括:2019年,社会力量积极发挥作用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我国注册志愿者超过1.2亿人;99公益日的公众捐赠翻番,地方慈善会成绩亮眼;“蚂蚁森林”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腾讯提出了“科技向善”的目标;阿拉善SEE将社会责任注入企业文化;数千家社会组织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严重失信名单;德云社演员众筹引发社会热议;民政部设立了慈善社工司;公益慈善学科建设等。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她表示,2019年是脱贫攻坚关键之年,2020年是收官之年,社会组织应牢记责任使命,首当其冲,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努力做到雪中送炭、拾遗补缺,解难题、办实事、送温暖。她指出,当前慈善文化的理论支撑不足,高校、科研机构应加强基础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理论体系。刘福清还强调:“科学技术在向善、行善的人的手里就能发挥叠加、乘方的辐射作用。我们决心让科学精神和慈善文化融合发展,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