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及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志 愿 者 > 综合及相关

两千名志愿者奉献厦门会晤

时间:2017-09-08来源:本站作者/本网编辑:pwoood
在新闻中心自助餐厅服务的志愿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郑萍萍/摄在新闻中心自助餐厅服务的志愿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郑萍萍/摄

  “感谢你们的热情服务,感谢你们的无私奉献。厦门会晤的成功举办,有你们的辛勤付出;厦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跨越发展,更有你们的卓越贡献。为你们点赞!”9月6日,厦门会晤志愿服务保障工作指挥部会晤志愿服务工作组向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志愿者发出感谢信。

  据团厦门市委宣传部部长赵秋喜介绍,此次参与活动的2000多名会晤志愿者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白鹭”。他们主要来自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当地10所高校,在1781个岗位上提供翻译、咨询、注册、接待等多方面的服务,服务时长12.7万小时,服务嘉宾3.4万人次。上岗前,他们参加了通识学习、礼仪培训、外语培训、应急处置、五国文化等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培训和岗位演练,为提供优质志愿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厦门会晤期间,从机场到新闻中心,从酒店到会议场馆,随处可见“小白鹭”忙碌的身影,他们身穿蓝白相间的运动服,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陈婧对来自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志愿者杨淑萍印象深刻。她说,9月2日下午,当她走出厦门机场时,就远远看见小杨同学举着牌子在等候。在返回酒店途中,小杨热情地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初次来厦的陈婧随口提到想在采访结束后到鼓浪屿去看一看。没想到,3天后,陈婧收到了小杨发来的彩信,内容是图文并茂的“厦门旅游攻略”。“我想陈婧姐姐采访那么忙,就上网找了些资料供她参考,希望她在工作之余好好享受鹭岛的美好。”杨淑萍解释说。

  而令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陈琪感动的是,她的项链失而复得。9月4日上午,在厦门会晤新闻中心餐厅收拾餐具的厦门城市学院志愿者陈建宇发现餐桌底下有一条项链,便捡起来交给餐厅主管,之后上交到媒体服务中心。而此时,陈琪正在朋友圈里发信息找她的项链。当有人告诉她项链已经找到时,她特地前往餐厅面谢拾金不昧的陈建宇。

  同样是在新闻中心,来自集美大学的志愿者陈谧遇到了一位喀麦隆记者的求助。这位外国记者语速很快,且口音较重,陈谧耐心地用英语和他交流,一步步教他如何使用新闻中心的电脑上网。陈谧在9月4日的日志中写道,“当他伸出右手,在有力的交握中我能感受到他的谢意。这也让我有些受宠若惊,惊喜之余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志愿、我服务、我快乐”的志愿精神。”

  厦门大学志愿者王壬鹏是新闻中心唯一会西班牙语的志愿者。9月5日,他为一家正在直播的墨西哥媒体提供了全程翻译服务。“临别时,他们对我说,Somos cuates(我们是朋友)。”王壬鹏表示,“能用所学的专业为厦门会晤服务,我觉得很自豪!”

  令不少记者难忘的是,9月3日晚上,厦门突降倾盆大雨,“小白鹭”们撑着雨伞,把未带雨具的记者一个个从新闻中心接到各自酒店的大巴车上,自己却湿透了衣服。记者们回到酒店,等候在大堂的志愿者递上热腾腾的姜茶,招呼大家喝了再上楼休息。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注册中心的嘉宾留言本上,留下了中外嘉宾的13封感谢信。印度嘉宾Mansi留言说,“亲爱的中国金砖团队,感谢你们的热情帮助和配合。会晤志愿者给了我很多帮助,也很礼貌。谢谢!”巴西外交官Heitor Torres用葡萄牙语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评价:“非常感谢你们热心且高效的帮助。希望你们继续保持高效的团队合作,最重要的是,永葆一颗服务的赤诚之心”……

  在厦门会晤志愿服务保障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团厦门市委书记王中看来,厦门会晤是对厦门青年志愿服务水平的一次高标准检验,2000多名志愿者弘扬志愿精神,用热情、真诚、专业、温馨的服务有力保障了厦门会晤的顺利进行。此次会晤志愿服务工作,也为厦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留下了火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有力地推动着厦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