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人才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才招聘 > 人才新闻

慈善专业培训应引起高度重视

时间:2013-08-29来源:慈善公益报作者/本网编辑:中华慈善总会顾问

   做慈善工作仅有满腔热情还远远不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的结论,不但被实践所证明,也为国际慈善界所共识。应当承认,在这方面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中,我们仍有很大差距。

  这些年来,社会舆论对公募慈善组织曾提出一些诟病和质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经过冷静的反思,我们应当看到自身的确存在一些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缺失和不足。客观地讲,由于公募慈善组织上马快,发展迅猛,准备不足,成本投入渠道不明,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大大影响了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因小马拉大车,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信息公开透明等方面常常在满足群众要求和期望上出现较大差距,加之工作质量上出现的某些失误,这些都是引起诟病和质疑的原因之一,但又必须承认,在制度、队伍建设上,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同样存在许多软肋,甚至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诸如信息披露中将数据小数点搞错的低级失误。可见专业培训对公募慈善组织何等的重要和迫切。
  令人欣慰的是,加强慈善专业培训已列入慈善行政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各地也开始计划行动。日前有消息称,由民政部和香港赛马会合作的“中国公益慈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期培训班已拉开帷幕,共有6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慈善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参加了培训。由中国慈善联合会领导,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和老牛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慈善千人计划·老牛学院”项目也已正式启动。前些年,中华慈善总会也把在团体会员单位开展内部培训列入了自己的工作日程并举办了业务培训班。民政部民间组织局和慈善司也通过专业培训和以会代训等方式陆续开展了这方面工作。这些行动对促进慈善业务培训,提升慈善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无疑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和发展角度看,这种培训似乎还不够系统,也很难保证持续和普及。
  我国慈善从业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仅公募慈善组织至少也有几万人,加之其他一些公益慈善组织,总人数恐怕要超过10万人。这么大的一支队伍且具有流动性特点,仅靠政府组织的一些培训班显然难以负重。需要多管齐下,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并形成制度化,方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这里最为关健的还是要解决好认识问题。特别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慈善组织的主要领导者,尤其需要对慈善专业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培训什么,怎样培训等问题,有一个清醒紧迫的认识。
  培训有无必要性?回答是肯定的。仍以公募慈善组织为例,这类组织全国至少也在千家以上。县一级的慈善会一般工作人员只有3到5人,省、地级的人数多一点,一般也不超过30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兼职,即使坐班的专职人员,许多人对慈善业务也不是十分熟悉。他们有热情,想把工作干好。但因平时缺乏基本训练,能力、知识不足,一人多用,压力大担子重,常常事与愿违,力不从心。至于领导者也多为兼职,很少有精力潜心钻研慈善业务,个别同志恐怕连慈善ABC还没弄明白便当了会长、副会长。面对新的工作领域一头雾水,讲外行话办外行事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承认这样的现状,既非否定外行领导内行,也无意抹黑,只不过用以说明,无论从普通工作人员到慈善组织的领导者,参加慈善专业培训有多么必要。因为慈善是一项重要事业,它同样需要用专业知识和能力创造业绩,实现自身的使命。慈善组织更不是官位的转移和休闲养老的沙龙,同样需要付出心血和努力,以勤奋敬业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贡献。
  走出认识上的误区,端正职业态度,我们就会发现,做好慈善业务培训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它的重要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培训,有助于增强职业和使命感。慈善是一项光荣的职业,这已被大家所公认。但如果慈善工作者得不到重视,又缺乏社会上应有的公平待遇,甚至遭诟病,久而久之,这种光荣就会退色,工作信心与热情就易受挫。经过必要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广大从业者自觉地认识到,慈善事业尽管很平凡也很繁琐,有时不被人理解还要受一些“夹板气”,但每当看到那些求助者绝望孤怜的目光,想想那些慷慨解囊的人们的善举,在人生的价值观上便会受到一次洗礼,得到一次升华,会无怨无悔地沿着所从事的职业之路坚定地走下去。二是通过培训,有助于提升业务素质的本领。干好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业务素质和本领,慈善工作当然也不例外。实践中人们会感觉到,做慈善工作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了解掌握党的工作重心和全局,需要了解掌握政府制定的公益慈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否则在实际工作中就很难达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甚至会偏离慈善工作方向。就业务而言,为什么有的人一下子能募集到很多款物而有人却不能?这里除了地位影响力、人脉关系、活动交往能力外,还需要勤奋、真诚加技巧。这些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获取和提高。本领不是天生的,它是实践中学习的必然结果。三是通过培训,有助于树立增强信心。对于任何一个陌生领域,都有一个熟悉、把握、创造的过程。特别对一些慈善新手而言,只要坚持学习坚持实践,就会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由外行变为行家里手。通过培训,弄清慈善是什么,怎样做慈善,怎样才能做好慈善,便可如虎添翼,信心倍增。这不仅对提升自己专业技能有益,也会充分享受获取劳动成果后的人生快感。
  在培训内容方面,对包括慈善组织领导者在内的一般从业人员,重点应当放在业务培训上。当然,并不否定有条件的政府部门和大的慈善机构也可以开展一些创新型的高端培训。从现状看,我国目前高校并无慈善专业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学科。从长计议,这是政府和教育部门应予设计和考虑的问题。做为慈善大国,这方面,我们理应有所作为做出贡献。
  眼下急于解决的是慈善专业中的实务培训,这不失为一条捷径。比如:如何做好筹募工作;如何进行援助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如何做好慈善财务工作;如何创建和管理慈善超市;如何组织慈善志愿者队伍;如何组织义演、义卖;如何与在华跨国公司打交道,鼓励他们履行社会责任;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内大中小微企业劝募;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慈善信息披露;等等。洋教材固然有可资借鉴之处,但往往远水难解近渴;土经验也不必妄自菲薄,它也是我们的实践财富。至于涉及慈善体制、机制等重要议题,因晢无定论,像发展经济一样,理论上的争议,可暂时放一放,在符合慈善发展规律和大方向的前提下,让慈善发展起来就是硬道理。
  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抓好示范性重点培训的同时,放开手脚,大胆积极鼓励倡导各地从实践出发开展多元培训,多层培训。对那些培训搞得好的单位和部门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相信只要大家对慈善业务培训重视起来,并认识组织实施,就一定会在短期内产生有益效果。随着慈善从业者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慈善事业发展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规范,人们所期望的慈善效益的公开化、最大化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