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才招聘 > 图片新闻

北师大壹基金联手打造"公益黄埔" 培养公益人才

时间:2012-02-14来源:本站作者/本网编辑:admin
\
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是我国首个公益研究机构。罗红松摄

 

  这是一个需要爱的时代。在我国公益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正在通过帮助别人,让涓涓暖流流淌到他人心间。如何加快创建中国特色公益体系、培养公益人才、促进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的今天,由壹基金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起的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日前在北京成立,这所联手打造的“公益黄埔军校”,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公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公益政策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院将立足中国实际,提供一个建立新型研究学习和培训体系的知识平台。

   创办公益研究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财政体,整个国家财政水平进入公益慈善事业大发展阶段,如果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迟缓,社会将会出现很多矛盾

  今年56岁的王振耀此前一直在民政部任职,做了三任司长。王振耀说,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成立可谓应运而生。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即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财政体。整个国家财政水平进入公益慈善事业大发展阶段,如果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迟缓,社会将会出现很多矛盾。

  公益研究在全世界特别在欧美国家已经非常发达。美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超过960万,英国有60多万人,香港是4万多人,美国公益研究机构超过300家,不仅每个州,连一些中型城市的大学和公共图书馆都介入公益慈善研究,有专门的题目和大量人员。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大陆目前有1800多个公益组织,专业人员只有不到2万人,研究力量比较薄弱。北京师范大学一直以来有想作公益研究的愿望,这次和壹基金联合促成了公益研究院的建立。

  中国社会是否亟需开展公益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王振耀认为,没有一个研究的平台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研究方式,公益事业要想上大台阶是不可能的。比如经济学,有大量的经济学家、分析师、精算师等人员来支撑。慈善事业也一样,一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有知识和学术研究作支撑,国外很多理念都是从知识界开始的,比如学者们提出的“软实力”、“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等,不仅影响了政府决策,而且在美国还成为重大的战略。慈善事业的发展也要靠知识先行,知识创新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巨大进步,可以带动社会要素包括财富结构在内的转变和财富量的调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知识的力量会越来越为大家所认识。

  在这样的大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可谓生逢其时。公益研究院为理事会负责制,由理事会任命院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理事会由企业家组成,学术委员会由教授推荐而来。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秀兰教授介绍说,公益研究院倡导科学的研究精神,强调科学态势和构建,坚持把中国公益界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学术委员会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依托北师大已有的管理、社科等专业师资力量,同时聘请各界人士来授课,逐步建立中国慈善组织数据库,创立公益发展和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争取在2011年开始招生,2012年起开始探索国际学位的招生工作。

  公益人才培养需要长短期目标相结合

  从短时间来看,对工作当中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进行培训是最有效的办法;从长远看,大学在专业理论上的培养也很有必要

  新公民之友是由南都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起的,是一个旨在倡导和支持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民间公益机构,其目的是建立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最有效的公共平台。新公民之友总干事刘文华向记者介绍说,新公民之友的运作理念是充当公益中介组织,不直接开展志愿服务,而是为志愿服务提供支持。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刘文华对公益人才瓶颈感受颇深,“我觉得目前公益界最缺少的就是机构负责人”。在刘文华看来,公益机构负责人应该具有这些能力:“自己或是带领一个小团队能落实好一个个公益项目,同对又能筹集资源,无论是对媒体、基金会或是企业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所在机构的工作职能,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应该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呢?刘文华认为,从短时间来看,对工作当中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进行培训是人才培养最有效的办法;从长远看,大学在专业上理论上的培养也是很必要的。“对我们已经投身公益事业的人来说,我们了解公益圈内有很多有潜力、有天分、对公益事业有热情的年轻人,把这样的可塑之材挑选出来进行培训,我认为是目前更为紧迫的。”

  谈到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成立,刘文华给予了热情的肯定。“这首先是一件好事”,他说,“它标志着公益成为了一个行业,做公益也成了一个事业,原先我总结社会对公益人员的看法是:一群智商较低但颇有热情的人,他们在傻傻地做着好事。公益研究院的成立,将改变人们的看法。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读本科、读硕士,说明公益这个行业也有自己的理念、理论,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选择。其次,我个人希望公益研究院能突破现有办学模式,因为公益事业有它的独特之处,可以与公益行业的实践相结合,具体说就是与实践和实物的结合更紧密一些。”

  北京市朝阳区京华希望学校校长方原,是一位从2003年起在北京创办了两所打工学校的校长,也是北京最早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之一。2007年,他创办的学校由私人办学转制为非营利公益学校——新公民学校。方原告诉记者,新公民学校的办学模式是一种创新,它由政府、社会和家长三方共同出资,主要依靠社会公益力量办学。目前在北京有50万流动儿童,公办学校无力接纳如此大量的人员,私立或民办校收费高,大部分打工子弟无力承担,打工子弟公益学校正是为这部分孩子提供了上学机会。由于公益学校收费低廉,政府的拨款也十分有限,因此学校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筹资”,方原对记者说,“然而,以我的亲身经历,我感到社会的公益意识太薄弱了。打工子弟公益学校是在政府和个人之外,是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第三条道路,如果这种模式能够取得成功,将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帮助,社会有责任支持它。可是我找企业和个人募资十分困难,一些企业和个人对公益学校不信任。这里面有公益学校自身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接受监督的因素,但全社会对公益组织看法不积极导致了社会公益意识薄弱。其实,为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应该给公益组织机会,培养他们,允许他们有失误,允许他们目前的形态还比较粗糙,有不够完善之处。当然,公益组织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总结经验教训,接受监督,尽快地成长起来。这一点,从国外资金支持中国草根公益组织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为什么不怕中国的草根组织不健全,不怕自己的钱白花了呢?因为他们对公益组织的成长和成熟抱有信心和热情。在此呼吁公益人才培养机构,在促进公民公益意识、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方面要倾注心血,下大力气,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