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组织|品牌|项目|人物|扶助|捐助|评论|专题|教育|乡村|环保|旅游|志愿者|招聘|微博|调查|导航|广告
biao综合及相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绿色环保 > 综合及相关

北京:四环以内污水将成清泉

时间:2013-08-29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本网编辑:佚名
水厂正在处理污水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清河再生水厂正在处理污水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未来三年本市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8万立方米/日———

  本报讯 到2015年,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将达98%,四环路以内地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昨日,北青报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目前本市共有41座大中型污水处理厂,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纳污吐新”,处理这座城市中排出的大量污水。污水通过城市下水道进入遍布全市的污水处理厂,10多个小时后,“乌龙”就能变成“清泉”,再流回河道和绿地。

  5座污水处理厂

  升级改造已完成

  据了解,截止到2012年底,本市已建成大中型污水处理厂41座,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6%。
  按照三年行动方案,吴家村、北小河、卢沟桥等5座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现已完成,酒仙桥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今年9月底完成,再生水日生产供应能力达到104万立方米;高碑店、小红门两个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正在加快进行;北苑二期、郑王坟等新建再生水设施项目在抓紧进行。预计到2015年年底,全市最终将新建47座再生水厂,升级改造20座污水处理厂。届时,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8%,四环路以内地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使其主要出水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8万立方米/日。

  区县试行土地开发

  与河道治理相结合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新建污水处理厂面临两大难点:一是投入资金的来源;二是选址。为此,本市从去年开始尝试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引入社会资本。今后,本市将把小城镇再生水厂以“打捆”方式由区县公开招标确定特许经营者,实行一区(县)一主体,规模化建设和运营。同时,有些区县也开始试行将土地开发与河道治理进行“捆绑”。而对于污水处理厂的选址,“阻力不小,有些周边居民有所担忧和抗拒。实际上,居民楼距离污水处理厂300米之外就足够安全。”

  数说

  全市污水日处理近400万方

  到2012年底,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从2000年的8座增加到41座,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50座,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000年的149万立方米增加到398万立方米;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从2000年的1座增加到6座,日处理能力由300吨增加到1710吨;全市污水管线增加到7857公里。

  再生水已成京城“第二水源”

  全市年污水处理量从2000年的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12.6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由40%提高到83%,年削减COD(化学需氧量)50万吨、氨氮6万吨,年污泥无害化处理量45万吨;再生水利用量从无到有,2012年达到7.5亿立方米,已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20%,累计利用量已达38亿立方米,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

  探访

  清河再生水厂 拍下“鱼戏莲叶间”

  三五成群的红鲤,在荷叶掩映的池塘中欢快地游着,清澈的池水也就荡漾起波纹来。这幅“鱼戏莲叶间”的照片,并非拍摄于哪个公园,而是清河再生水厂再生水排水渠的美景,作者正是该水厂的工人李亚明。2006年刚进厂的李亚明,并没想到满眼都是污水处理的大池子有一天会变成美景。
  日前,北青报记者走进清河再生水厂,首先看到的就是各种污水处理池。居民的生活污水经管线汇集到污水处理厂,第一道工序是格栅间,拦截污水中的大颗粒垃圾杂物。而在格栅间外,一个低矮的小屋内就是除臭池,池子上连接着几根三四十厘米粗的管子,“这就是整个厂臭味的‘重灾区’了,是用来收集臭气的。以前是物理除臭,用过滤的方式,现在是紫外线除臭,所以味道好多了。”清河再生水厂的厂长鲍海鹏说。
  而在今年5月刚刚建成的近千平方米的膜处理车间里,包裹着白色卷筒的上百根管道纵横交错。水厂厂长鲍海鹏打开管道上的一个水龙头,用烧杯接了一杯水,清澈的水泛出一串串气泡,如果不用专门的仪器,单从颜色和气味上判断,它们都和普通自来水区别不大。鲍海鹏指着这一车间的设备说,这些膜,成本是一个亿左右,正是这价值不菲的“膜”张成一张过滤网,而这个过滤网孔径有的只有0.02微米,比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还细。经过膜过滤之后,一些细菌、病毒、大分子污染物就会被过滤掉,然后再用臭氧脱色,让略带黄色的水变清,同时加氯消毒。几番处理之后,这些水都升了级,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可以用于绿化、洗车等市政杂用。“以前处理后的污水属于五类水,沾皮肤容易发痒,所以得穿着点儿长袖防护;现在不一样了,从水厂流出去的就是再生水,水质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用它洗手都没关系。”鲍海鹏说。

  案例

  小城镇引入社会资本共治污水

  作为北京市首批引进的社会资本再生水厂建设运营项目之一,马坊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不仅使得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告别简陋的直排历史,也为社会资本进入污水处理领域探明道路。
  “没有污水处理厂的时候,居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排,直接被排进周围的小龙河。”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王建就是马坊镇人。污水直排,无论对河流还是土壤环境都有影响。“那会儿小龙河沿岸就是烂泥塘,气味也差,都没法靠近。”
  想告别污水直排,就得建设污水处理厂。但长期以来,北京市的污水处理厂依靠市、区财政投入进行建设和运营。小城镇污水厂散、小的特点,缺乏对专业公司的吸引力,多年来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大多是由镇里负责运营。同时,镇级污水处理厂由于“各自为战”,使得中心城、新城污水处理厂污水都已“吃不下”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还“吃不饱”。去年,本市给社会资本进入污水处理领域开了一扇门。作为北京市首批引进的社会资本再生水厂建设运营项目,由社会资本构成的北京洳河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招标,如愿成为平谷区15个乡镇的16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如今,新建的马坊污水处理厂一天就能处理3600吨污水。处理过的污水变成再生水,全部回灌小龙河,改善河道的水质。而一个企业“打捆”建设运营16个污水处理厂,也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运营的专业化。

  揭秘

  治污武器:“红菌”

  在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水槽里,红色的颗粒物大大小小地沉淀在水中,吐出一串串泡泡。而这些红色颗粒,都是由无数个体的微生物“抱团”而成的,而这种微生物,就是我国经过7年时间自主研发培养出的“红菌”。
  市排水集团“红菌”技术发明人张树军介绍说,别看“红菌”个头不大,只有几微米长,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却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它们能把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氮气,氮气非常稳定,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氨氮又是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成分。那么在“红菌”发现以前,脱氮的过程都是怎样完成的呢?
  据了解,在发现“红菌”以前,对污水的处理主要利用微生物进行生化反应,但是这些微生物大多数是耗氧型的,也就是说,要养活它们,就得先给它们足够的氧气。在污水处理厂里,可以看到这样的曝气池:池子里深棕色的污水表面沸腾着大量气泡,通过曝气,水里的微生物才得以存活并有效地“干活”。
  但是用这种方式除氮耗电量特别大还会产生二氧化碳,污染空气。而“红菌”的学名叫厌氧氨氧化菌,它们不需要特别加入氧气就可以生存,而且它们生长的速度很慢,降解氨氮的速度却很快。如此一来,通过“红菌”除氮产生的污泥会变少,而高效的降解使池子不用建太大,又节省了空间。另外,因为使用“红菌”处理污水时不会产生其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诸多优点集于一身使它成为污水处理中的“宠儿”。
  张树军说起“红菌”的培育成功,直言“很不容易”。2005年,张树军带领团队开始攻坚,从零起步,自主研究培育“红菌”。当时所有技术文献完全查不到,国外技术保密也非常严格。终于,经过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红菌”培育成功。不过很快,科学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些微生物体积太小,如果不能形成颗粒,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红菌”将随着水流走。于是,科学家们又通过添加吸附剂、改变水流速度、改变反应器结构等等,终于如愿以偿,让“红菌”们抱成团,共同消灭污水中的氮。
  据了解,如果“红菌”技术在全市范围应用,可以节约建设费用5亿元,节约污水处理运行成本5000万元。按照北京市每天处理垃圾渗滤液2000立方米,每立方米处理成本50元左右计算,“红菌”脱氮技术的应用可使得单位处理成本降低30%以上,每天节约3万元,仅垃圾渗滤液处理这一项一年就能够为北京的污水处理节约运行成本上千万元。